同比10%的增幅,2月車市數據面表現不錯,包括環比都是增長的。
增長數據的背后,實際上僅僅是傳統春節從2月份挪到1月份的結果,背后并不意味著當前市場情況是美好的。畢竟從1-2月累計數據來看,狹義乘用車批發同比-15%、零售同比-20%的下滑就可見一斑。
其實從今年年初開始,特斯拉拉開的價格戰,已經錨定了今年汽車市場發展的格局和方向。之后隨之而來的,就是幾家新勢力新能源車企的跟風降價。進入到3月份,由湖北掀起的天價補貼,更是將價格體系沖擊得混亂不堪。
(資料圖片)
包括其他地方和企業相繼加入價格戰,短期內確實可以對銷量帶來一定提升,但是依然有相當多的消費者,持幣觀望,畢竟汽車消費者收入與消費信心的影響還在持續,于是乎市場價格已經亂套了,甚至有的經銷商和地方不惜放出令人震驚的價格,吸引關注,但這勢必對品牌帶去傷害。
行業人士預計,這場價格戰至少會持續到6月底,甚至可能會貫穿整個2023年。所以這場漫長的消耗戰,肯定會拖垮體弱多病的品牌,甚至吞噬家底偏薄的汽車廠商,市場排名和格局將再一次迎來新的變化。
長城本田掉隊,TOP榜全亂了
過去幾年車企TOP其實相對穩定,比如拿10強來說,兩個大眾和通用,東風日產基本上都在前列,再加上自主吉利、長安、長城、五菱等,偶爾日系的豐田和本田沖向榜單,這些品牌牢牢把握著市場的主導權。
直到去年開始比亞迪和特斯拉攪局汽車市場,這兩家成為車企10強的常青樹,前者通過純電和插混的組合拳,將車企推向了乘用車企業和汽車品牌銷量雙料冠軍,成為自主品牌和所有主流合資品牌的攔路虎。而特斯拉則以智能電動車的優勢,成為所有這個賽道上跟風的對象,并成為主流合資和豪華品牌的阻擋者。
加上比合資轉型更快的自主品牌的決心,車企10強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以2月份為例,比亞迪、長安和吉利分別拿下了前三甲,再次給中國品牌的臉上貼金。除了吉利累計同比有-5.7%的下滑外,自主三強變成車企三強的事實,支撐著中國汽車再一次向上突破的步伐。
而唯一一家單月銷量破10萬的車企是一汽-大眾,但其單月同比-18%和累計同比-30%的銷量跌幅事實,也深刻訴說著主流合資的傷痛。
而緊隨自主三強的,是從去年以來表現非常優秀的奇瑞汽車,2月份奇瑞再次以單月77.5%和累計41.4%的同比增幅,成為榜單中除了比亞迪表現最優秀的車企了。按照這個節奏,奇瑞心中似乎已經立下了將一汽-大眾拉下馬的決心,而且這一天應該也將很快到來。
沖到行業第六的特斯拉,應該是其表現最好的時刻,2月份特斯拉以單月31%和累計20.7%的成績,再次沖高,已經超過了除一汽-大眾以外的所有車企,這也意味著,新能源汽車時代,競爭淘汰賽正在加速到來。
上汽大眾、上汽通用、東風日產、廣汽豐田4家合資車企分別位列2月份車企排名的6-10位,非常一致的是,除了廣汽豐田2月份還有26%的同比增長外,這幾家車企的同比和環比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特別是東風日產,前兩個月累計銷量降幅超過50%。
而之前還在前十強的本田合資公司,以及上汽通用五菱和長城,這個月幾乎都跌出15名開外,幾乎遭遇了近幾年來這幾家企業最糟糕的表現水平,這種悲觀情緒的傳導,對企業來說影響相當巨大。特別是長城,可曾想它一年多以前還是自主三強。
正如文章開頭說的那樣,把1-2月拉通來看,就能夠體會今年車市的不易。那么把1-2月車企總體情況拉通來看,就知道目前最新的車市格局又是怎樣一番景象。
1-2月,比亞迪一枝獨秀,以34萬輛的總銷量拿下冠軍,比第二名的長安多出近11萬輛。一汽-大眾雖然以5000輛的優勢領先吉利,打破了2月份自主霸占三強的格局,但從后續的市場趨勢來看,吉利反超一汽-大眾將是大概率事件。
另外排名第5的奇瑞,是否還能夠進一步精進,趕超一汽-大眾,緊跟吉利的步伐進入到前4強,將進一步決定中國品牌整體實力的提升。但從目前的市場狀況和發展步伐來看,包括奇瑞的整體增幅,自主比亞迪、長安、吉利、奇瑞領跑中國車市,可望,更可及。
另外需要提及的是,華晨寶馬和北京奔馳,前者已經切入到11強,并有望進入前10,但是其已經走在了下滑通道上;而北京奔馳雖然與華晨寶馬有差距,但至少還在正向的增長軌道上。特別是在電氣化領域的精進,寶馬和奔馳已經拉開了差距,乘聯會批發數據顯示,前者1.4萬和后者0.68萬的銷量,就足夠說明問題。
新能源賽道,自主穩穩拿捏
可以說,從今年開始,中國市場將進入自主品牌掌握主導權的時代。
伴隨著幾家頭部自主車企的不斷精進,包括埃安、理想、蔚來等新勢力品牌的不斷努力,自主市場的陣營得到了不斷擴大。就算是在一片哀鴻的競爭中,自主品牌依然可以在2月份拿下36%的增幅,以及保持著與去年同期持平的銷量水平。
從市場份額的層面看,自主穩穩拿捏51%的市占率,坐實了半壁江山的實力。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自主品牌并非齊頭并進,反而是在部分品牌不斷進退中,找到全新的市場格局。比如比亞迪、長安、吉利、奇瑞自主新四強的進,比如上汽自主、長城、通用五菱的退,因為過去戰略的不同布局,開始在市場分化出不一樣的結局。
所以,當下的市場環境下,新能源戰略的成果,將決定未來幾年自主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為什么 吉利銀河也好,長城Hi4也罷,包括長安深藍和OX系列,都競相擠進新能源市場,甚至包括比亞迪,作用新能源龍頭,依然思考如何用仰望和F品牌繼續擴寬市場陣地。
原本德系和日系共同分食中國市場半壁江山,但是自從自主品牌開始在混動上發力,日系品牌的優勢蕩然無存。其實分析來看,過去中國人購買日系的核心點就是一個字——省,所以在日系品牌的標簽里,省油是第一位的,另外小毛病少,維修保養也比較省,獲得中國消費者的廣泛青睞,包括之前雙擎普混廣受歡迎也是這個原因。
但隨著新能源的出現,新賽道直接顛覆了過去日系車的標簽,自主品牌通過插混技術和純電路線的轉變,做到了比日系還省。同時自主品牌在品質、服務、智能化等方面建立起來了新的優勢,中國品牌和文化自信的逐步構建,日系品牌迎來了拐點向下。
數據顯示,2月份和前兩個月,日系市占率已經跌至16.2%和15.7%,其中除了2月份廣汽豐田相對稍好,其他同比數據簡直慘不忍睹,累計同比下滑接近40%。日產、本田、馬自達、三菱,“一蟹不如一蟹”。
德系因為擁有ID.系列,大眾安徽作為新的增量,以及傳統BBA豪華車的存在,份額的下滑相對沒日系那么嚴峻,即便是兩個大眾銷量和份額也下跌得有點迅速。目前,上汽大眾還在痛苦掙扎,一汽-大眾緊隨其后,二者累計跌幅都在30%以上,南北大眾在傳統燃油車上建立起來的江山,還將一步步被自主品牌逐步蠶食。
奔馳寶馬其實不用過于擔心,因為消費升級一直存在,龐大的中國市場,依然擁有相當一批豪華品牌的擁躉,油車也好,電車也罷,BBA這樣的品牌雖然難以觸及100萬輛的年銷量水平,但在50-80萬輛/年的區間中,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2月份和前兩個月德系品牌份額保持在19%和約20%的水平,因為擁有不同層級和細分市場的存在,德系品牌的份額穩定應該還可以持續相當長時間。
美系依然是老樣子,10%的水平不多不少,當然這也取決于特斯拉究竟能夠給出多少的量。由于特斯拉經過一輪的降價,訂單再次回到高位,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勢頭并不會降,畢竟就算訂單減少,特斯拉還有降價空間。
反正上汽通用的低迷還未見底,兩個福特似乎在新產品的推動下,已經觸底反彈,但后者的量并不大,所以通用的市場表現,一定程度上將決定美系車在華的前程,除非特斯拉繼續推出售價更低的產品。但這個信息,似乎已經板上釘釘,這也意味著一旦15萬元的特斯拉導入中國市場,那么內卷將會繼續升級。
但不管怎么說,本土市場本土品牌占據主導的事實不會改變,每一個月銷量數據的積累和沉淀,都是中國本土品牌為未來向上之路鋪設墊腳石,在亂套的市場格局中,核心的中國品牌將會建立全新的秩序。
關鍵詞:
推薦閱讀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