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賺取限量球鞋的差價,在校大學生黃某接到“散戶”訂單后,向“球圈大佬”小嚴購買相應的款式球鞋,不到三個月轉賬“購鞋款”137萬。
但到了約定的發貨時間,小嚴卻以各種理由拒不按時發貨。在簽訂了合同后,小嚴發了幾份包裹,卻被投訴全都是假貨。黃某這才意識被騙,隨即報警。
原來,小嚴也是在校大學生,根本沒有上游的渠道商,也沒有任何實體店股份,詐騙的購鞋款揮霍一空。
法院一審二審判決被告人小嚴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一萬一千元。
對于炒鞋這件事,業內人士表示,一些球鞋交易平臺的球鞋指數看作炒鞋的“晴雨表”。在幕后,這些指數數據都是可以操縱的,甚至可以被篡改。炒鞋屢禁不止,也反映了放下年輕人渴望“一夜暴富”的心理,甚至這種心理也會導致一些人上當受騙。
2019年10月,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發布了《警惕“炒鞋”熱潮 防范金融風險》的金融簡報,針對國內出現的“炒鞋熱”現象,指出這背后可能存在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金融詐騙、非法傳銷等涉眾型經濟金融違法問題,各義務機構應高度關注,采取有效措施切實防范此類風險。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聯系我們:265 073 543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