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鹽城,濕地與森林縱橫,天地遼遠,悠然壯闊;
金秋的鹽城,碧綠與蔚藍交織,映入眼簾,流進心田。
10月12日,鹽城迎來了由中國作家協會《中國作家》雜志社、鹽城市委宣傳部、鹽阜大眾報報業集團聯合組織的全國著名作家采風團。作家們先后深入鹽都、大豐、東臺等地,扎根火熱的生活,用腳步丈量大地,挖掘鹽城史脈,呈現鹽城文景,探尋生態文化,講述鹽城故事。
“一路走來,鹽城到處綠意盎然,空氣清新,生機勃發,讓我們深切感受到鹽城的好空氣和高顏值。”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白庚勝感慨好生態必將成為鹽城經濟社會發展最亮麗的名片和閃光的金字招牌。
3天時間里,20位洋溢著創作激情、文學才情的作家,相聚黃海濕地,從河網密布的大縱湖水鄉,到廣袤無垠的灘涂濕地;從丹頂鶴、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四季芬芳的大豐荷蘭花海;從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條子泥,到“黃海林工”精神生發地黃海森林公園……他們感受鹽城紅色文化、綠色生態文化,藍色海洋文化,體驗鄉村振興帶給群眾的幸福感;穿行黃海灘涂,欣賞人與自然和諧的畫面;聆聽一代代林工植樹造林奮斗開拓的故事,感悟構筑起生態屏障的堅韌堅持堅守;結合鹽城實際探討如何以文學筆觸呈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從采風中汲取養分,激發創作靈感,書寫有擔當、有情懷、有質感的中國生態故事鹽城篇章。
“紅、綠、藍”,這是一座有色彩的城市
“城市是有顏色的。經過這幾天的深入了解,我與朋友們總結歸納出鹽城的三種色彩:紅、綠、藍,醒目而美麗。”此次采風行是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山東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許晨第一次與鹽城近距離接觸,鹽城地處黃海之濱,江蘇省東北部,傳統上稱為“蘇北”。由于歷史地理的原因,過去使人感覺不如“蘇南”甚至“蘇中”的富庶與美麗。沒想到此次采風卻讓許晨滿懷著美好和敬佩,他說:“猶如唐代詩人所言‘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其中最為感嘆的是‘鹽城的顏色’。”
首先是紅色。鹽城是革命老區之一,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曾經一度改名“葉挺縣”,至今還有128個革命烈士命名的村鎮。在新四軍紀念館,作家們一步步走進那烽火連天的歲月,深為浴血奮戰將士們的英雄事跡所震撼。紅色基因已經并且還在為鹽城的新生和崛起,注入勃勃生機與巨大活力。
其次是綠色。從鹽都區大縱湖東晉水城的水草綠樹、蘆蕩迷宮,到大豐區綠意盎然、爛漫芬芳,賡續張謇“廢灶興墾”的荷蘭花海,再到“天然氧吧”、“十八棵青松”創業林場的東臺黃海森林公園。鹽城踐行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堅定不移綠色發展,擦亮高顏值生態底色,構建迷人的東部沿海“綠色風光”。
第三是藍色。鹽城瀕臨黃海,有江蘇最長的海岸線和最廣的海域面積,雖然這里不是藍天、碧海、金沙灘,但這里有丹頂鶴、麋鹿和勺嘴鷸,鹽城“吉祥三寶”名聞遐邇。這是我國首個涉海類的世界遺產、太平洋西岸的一片凈土,堪稱“鳥類天堂”。
“大美鹽城,生態鹽城,不就是由‘紅色歷史、綠色植被、藍色海洋’所成就的嗎!”許晨感慨,在我國1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上,有這樣一片美麗豐饒的灘涂,這是大自然的饋贈,也是生長于斯的人們心血汗水所描繪的風景……
采風行期間恰逢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在昆明召開,鹽城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稱號。生態立市,向海圖強,抒寫了鹽城創新發展的新篇章。作家們對此感受深刻,一致認為這次在鹽城以生態的方式進行生態報告文學采風、研討,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一粒鹽,激活了我們的精神味蕾”
“淮鹽出,天下咸。”鹽城因鹽得名,因鹽而興,海鹽文化孕育了鹽城獨特的氣質,那些串場運鹽河流淌了千百年,縱橫交錯、四通八達,一直川流不息。城依河建,河穿城中,像一幅水墨畫,通貫古今,氣象萬千。如今的海鹽文化不斷賦予這座城市新內涵、新活力,彰顯獨特魅力。
“在鹽城的土地上走一走,了解了鹽城的歷史,關注了鹽城的現實,感受了鹽城的人文環境,也考察了鹽城的自然生態,回過頭來細品鹽城,覺得它竟是那樣的底蘊深厚、內涵豐富。”中國電力作家協會副主席,吉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任林舉覺得,它就像淡而無味的時光之水中的一粒鹽,激活了我們的精神味蕾,令人深思,令人回味。
站在灘涂廣闊的河口地帶,看眾水滔滔或者涓涓入海,你會忍不住浮想聯翩,一遍遍猜想著歲月深處或大陸架的那端究竟發生過什么,為什么河流一次次擺動終究又選擇流經此地,為什么每一次都留下了微不足道卻彌足珍貴的泥沙?這里每年增加的1萬畝土地,是上天恩賜還是自然的造化?
徜徉于那個專門為丹頂鶴、中華白鸛等珍稀鳥類辟出的自然保護區,看水與草交錯、互映的濕地,感受鱗潛羽翔、鴨雁競飛的生機勃勃的生態環境,任林舉不禁感慨:“無怪乎這些鳥兒要年年飛越千山萬水來這里棲息盤桓,這里不僅是人類向往的富庶之地,更是鳥類留戀的天堂!”
東臺條子泥濕地、中華麋鹿園、黃海森林公園、荷蘭花海、東晉水城和佳富村、恒北村等富有特色的生態村、文明村……一路走來,作家們感受著鹽城外在的秀美、內在的力量和整體的神奇。
任林舉認為,100多萬只200多種每年來此越冬的候鳥、156種魚類、599種昆蟲和世界最大的野生麋鹿群是良好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最好的證明;6.8萬畝黃海森林公園和數萬畝人造森林是鹽城人意志、力量的最好體現。
“天藍地綠,空氣清新,鹽城是一個讓人打開心扉的地方。”白庚勝說,良好的生態得益于良好的環境保護,離不開地方黨委、政府嚴格的環境管理和嚴密的制度保障。好生態必將成為鹽城經濟社會發展最亮麗的名片和閃光的金字招牌。鹽城東臨黃海,有悠久的海鹽文化歷史,極大豐富我國海洋文化版圖,拓展了美麗中國的內涵。
一路采風行,一路“沒想到”
“真沒想到自然風光秀美多姿的鹽城還完好保存了如此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鹽城市博物館、新四軍紀念館、三胡故里等,非常直觀而深入地展現了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革命歷史以及鹽城兒女的英雄故事,這些紅色文物、革命事跡通過精心的遺物展示以及現代化聲光電技術手段,讓人重溫那段難忘的歲月。
《文藝報》評論部主任明江認為,傳承紅色歷史文化是增強區域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在要求。在慶祝建黨百年的今天,重溫革命歷史更具有特殊的意義。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葉辛表示,鹽城是革命老區,是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擁有丹頂鶴、麋鹿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黃海濕地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鹽城這篇大文章值得一看,每一頁都有很精彩的內容。
來到如別墅區一般精致美麗的鹽都區大岡鎮佳富村,村莊的面貌與發展讓作家們感到吃驚。而其榮譽可以解釋大家的驚訝: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先進村、省精神文明先進村、省水美鄉村、省和諧社區先進村、市生態示范村、市區先進黨組織等。
明江不禁感慨:“這座以烈士丁佳富命名的村莊,正展示出紅色文化的核心內涵,即一切都是為了人民的幸福。”
“想不到在蘇北地區,還能看見這么大規模的郁金香花海,實在令人驚嘆。”秋風漸涼,細雨蒙蒙,呈現在《解放軍報》文藝理論版主編傅逸塵眼前的現代景觀,背后其實有著一段民族實業家廢灶興墾、興修水利的奮斗歷史。
早在1919年,民族實業家張謇成立大豐公司,在鹽城這塊因鹽而興的土地上興修水利,改土墾荒,聘請荷蘭籍水利專家特萊克將荷蘭先進的相關技術引入鹽城,成就了大豐的轉型發展。一百多年后,“荷蘭花海”景區,是在深度挖掘了這段實業報國的歷史基礎上打造而成的,由此也吸引著各方游客進一步感知鹽城這座古城厚重的歷史和文化。
“觀看演出之前,我以為和中國絕大多數地方的景區一樣,這里上演的也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某某‘印象’。出乎意料的是,這座網紅劇場里上演的戲劇,探討的是一個恒常、公共但同時也是敏感、隱私的話題——愛情。”傅逸塵認為,這種開放式的表演和討論形式,會觸碰到人們心底最私密、最柔軟的部分,彰顯了中國人對待愛情的心態變化,同時,也顯示出鹽城開放、包容、厚重、現代的城市氣質。
作為采風團團長,白庚勝說,歷經千年歷史沉淀的鹽城,處處散發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今,鹽城以“成為綠色轉型典范”的城市宣言,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鹽城建設的現代化篇章。我們將在更高層面、更廣領域宣傳鹽城、推介鹽城,生動講述“面朝大海、向海發展、賦能未來”的高質量發展故事,精彩呈現鹽城黃海濕地“世遺名片”的風姿風采,全面展示“老區人民日子越過越紅火”的精彩畫卷,創作出更多無愧于偉大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記者:周俊 王谷雨)
推薦閱讀
最新資訊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豫ICP備17019456號-52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