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北京21世紀國際學校的“云平臺”選課系統都會上演“搶課大戰”。其中,高中部一個“神秘組織”在下午課后服務開設的選修課,常常被秒選。
這個組織,就是學校高中部的“學生成長共同體”。在這里,老師統統“隱身”,學生們卻學得不亦樂乎。一個老師“缺位”的學生組織,為何能在課后服務中承擔大任、脫穎而出?
“神秘組織”的選修課
“學生成長共同體”有多厲害?學生們口耳相傳:經常有學術達人出沒,將所學傾囊相授;從體育到藝術,從熱門行業到冷門專業,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共同體里,高年級的優秀學長作為“學生導師”牽頭組隊,并專門配備一名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輔導低年級學生。共同體打破班級、學科、年級等多層限制,覆蓋高中全年級,甚至輻射至小學學段,擁有包括物理、藝術與文化、信息技術、計算機等共60個專題學習組。
學習組里的具體內容更是讓人目不暇接:“微觀經濟”“藝術與文化”“籃球、營養學、健身塑形”“舞蹈發展史及賽事”“戲劇表演”“動物行為學及野生動物保護”……
這些課程都是由學生自己決定的。“藝術與文化”組的學生導師楊域青和鞠西涵注重實踐,在課上讓學員們挨個演奏古箏或是臨摹繪畫,并穿插上藝術欣賞課。她們說,希望大家深刻體會到中國文化的美妙之處。
孫然印與張冕桐一起負責的是戲劇表演小組。孫然印介紹說:“每次我們都會有即興表演或是命題表演,也會剖析名劇名段,讓大家能通過戲劇釋放自己的內心。”
學生是絕對的主角
在“學生成長共同體”模式下,學生是絕對的主角,自主選擇、自主探索,老師只在必要時給予間接幫助。
比如,在每組的活動時間安排上服從學生、服務學生;每個小組開展時間和方式均由學生敲定,指導教師無條件服從。教師大膽放手,相信孩子能行,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促使學生間形成互幫互促、主動學習、大膽交流的學習生態。
成員們不僅在教與學的互動中磨煉本領,更不囿于“導師”或是“學員”的身份。這一組的“學生導師”可以是另一組的學員,“教授者”與“學習者”的角色不再固定,成員們在流動的角色身份中各取所需,求知的過程本身得到了最高尊重。
作為上一期的學員,雷佳楠在本學期也創建了自己的小組,擔任了“學生導師”。她說:“‘學生成長共同體’就像是一個內循環,‘導師’把知識傳授給學員,學員又在其中加入自己的理解,通過分享、表達、上一屆與下一屆學員之間的傳承,讓所學越發豐富。”
擁有“學生導師”身份的于霄雯盤點了自己參加兩期“成長共同體”的收獲:“最重要的一點,是能讓我有機會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每次的付出都會帶給我很多成就感,尤其是看到學員們利用我講授的知識成功解出難題。”
互助實現雙向成長
在北京21世紀國際學校,老師和學生都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發揮所長,申請開設興趣班,學校會盡其所能保證興趣班開齊開全。
目前,小學部共有藝術審美、體育健康、科學技術、語言交際等幾大板塊的近100門興趣班,初中部則創設了特色藝術類、創意技術類、健身體育類近50個專業學科教室,提供音樂、影視編導、機器人等豐富的選修課。
2020年,高中生社團還為小學生們開設了一門興趣班,不但完成了授課,還進行了期末評價和頒獎儀式。與教師申請開興趣班一樣,“這些課不是隨便就能教的,需要進行課程設計、遞交課程方案和計劃,擬定課程大綱,并且經過專業的評估,才能最后落實,”小學部主任苗智文說。
在新學期的開學典禮上,校范勝武長對學生強調,“要做有理想追求、有責任擔當、能掌控自己、傳遞正能量的人”。在他看來,讓學生來指導學生,也是實現這四點期寄的途徑之一。
“學生間的相互幫扶是一種雙向的成長,‘大手拉小手’是學校歷來的傳統。”范勝武說介紹,一年級新生剛入校時,為了盡快適應住宿生活,會給他們匹配高年級學長進行為期一個月的一對一幫扶。
范勝武表示:“學生來到臺前,他們的責任感會陡然提升,也在幫扶過程中獲得了自我的成長。對于受幫助的孩子們來說,他們現在的苦惱正是這些‘小導師’曾經經歷過的,這些哥哥姐姐比教師更懂他們,也更能幫助到他們。”(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高毅哲)
(作者:高毅哲)
最新資訊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豫ICP備17019456號-52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