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院校教師上機器不但得會操作,還得跟上時代,來活就能干。業界發展一日千里,教師們整日在學校里悶著,怎么能教出一流工匠?”近日,安徽汽車工業學校汽車服務系主任盛國超對記者說。
市級政府統籌、職業院校教師進企業實訓、實訓結果納入考核,7年累積職業教育與城市產業發展的蝶變效應。安徽省合肥市2015年啟動的市級政府統籌下的職業院校教師進企業實訓這一切實舉措,具有明確的問題導向,并取得了不錯的實踐效果。
20多年前,從本科院校畢業的盛國超在企業短暫工作過一段時間后,來到安徽汽車工業學校。他深知,教學中的演示示范技能和技術實踐操作能力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而由于缺乏企業生產的實操培訓,校級培訓又難以解決實踐崗位和專業不匹配、管理服務不到位等諸多局限,長期與業界脫軌的盛國超心頭時時被壓抑感籠罩。
2015年,合肥市啟動職業院校教師進企業實訓活動,當年便計劃組織約200名教師按照專業進行分組,深入不同企業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踐鍛煉。“只有在企業一線,才能獲取最前沿的業界信息,了解最新設備的操作流程,才能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教學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哪里。”連續7年暑假,只要有機會,盛國超就推掉一切事務參加實訓活動。
一年一次,一次就要來200多人。企業要派專人對接指導,制定培訓方案,還得讓不熟悉生產的教師們上生產線,直接操作設備,帶來不可避免的軟硬件損耗。這對重視效率、追求利益的企業來說,積極參與活動的動力在何處?同樣連續7年參與此項活動的安徽風之星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葛學亮道出了其中的關鍵。
“企業最需要的是影響力,有了知名度,不僅有了員工,產品還有了出路。”葛學亮坦言,每年來企業深度進修的教師就是企業品宣代言人。“一名教師回去,面對的是上百名學生,上課、實訓必然會時不時談及在企業研修的經歷。這些學生以后大部分會從事汽車相關生產經營業務,他們不是我的員工,就是我的客戶,對于企業來說,這是花費最少、投放最精準的定向品牌宣傳。”
如果說收獲未來無法估量的潛在資源是撬動企業自我動力的第一把“斧頭”,那么機制保障則為這把“斧頭”的持續發力提供了不竭的動能。
2015年,與第一屆職校教師進企業活動相配套,合肥市成立了市級現代職業教育集團,成員單位包括政府部門、行業企業和中職學校、高等院校。借助該集團,合肥市還委托合肥學院專門成立了合肥職業院校教師能力發展中心,統一安排活動的各環節,開創了政府主導、高校承辦、校企聯手的教師到企業實踐創新模式。
7年來,合肥市委、市政府相繼出臺《合肥市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實施辦法》《關于組織開展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暑期到企業實踐的通知》等文件,將教師到企業實踐活動作為重要內容列入其中,并每年撥付職業教育專項經費開展此項工作,對集團成員企業進行職業院校實習實訓基地考核,把承擔教師到企業實踐活動列入考核指標,政府購買服務,減少校企負擔。有政府做媒,集團內的職業院校和企業得以形成呼吸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7年來,合肥市累計已有1400多名職業院校教師參與到此項活動中,促進了全市“雙師型”教師數量和質量的提升。據不完全統計,單是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共同開發的橫向課題研究數目,便由2016年的9項躍升至2020年的48項。
職業院校和企業的深度融合也促進了合肥市相關重點產業的發展。近兩年,合肥市職業院校與企業已共同培育物聯網技術等產學研聯盟12個、教師創新團隊31個,圍繞合肥市12條重點產業鏈,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教育聯盟已經組建,實行學校和企業雙牽頭。今年,合肥市現代職業教育集團成員企業提出了41項橫向課題,市域內院校143個團隊積極認領課題,幫助企業解決難題。
(作者:記者 方夢宇)
推薦閱讀
最新資訊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豫ICP備17019456號-52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