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今天的長春,農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一個重要的信號是,分散的土地正通過土地流轉、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種方式,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眾多合作社上演的“田保姆”“股份制”雙贏的故事,為這個轉型做了一個又一個生動注腳。
土地集約,讓現代農業如沐春風。我們迎來的是農業機械升級的驚喜、生產模式的更新、新技術的落地生根、農民的增產增收。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我市農村土地流轉比例超過57%。大面積全程機械化、黑土地保護花樣翻新,讓這個春耕季跑出了“加速度”,跑出了高質量——當“小農經濟”的限制被打破,“大農業”的雛形、輪廓便開始顯現。
土地集約,解決了“誰來種地”的問題。以種植大戶、合作社乃至合作聯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正成為我市土地規模化經營的“主力軍”。目前,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已發展到2.4萬余個,家庭農場已發展到1.1萬余個,態勢蓬勃強勁。而傳統的小農戶經營方式開始退出舞臺。事實上,近些年來,我市各類強農惠農政策也在重點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支持他們在黑土地上大顯身手。
土地集約,讓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他們不再是單打獨斗的小農戶,而是以全新的方式參與農業生產,是集體經濟的合作者,既有了決策權,又能從合作社的盈利中獲得收益,在這個層面上,個體利益與集體利益達成了統一。農民的歸屬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甚至,他們可以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到更廣闊的領域就業、創業,實現社會角色的轉換。
回答“如何種好地”之問,土地規模經營是重要答案,但規模應該是適度的,形式也該是多種多樣的。我市各地資源稟賦不同,差異很大,土地集約規模也應堅持宜大則大、宜小則小,不能搞“一刀切”,要尊重農民的意愿。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分散經營基礎上發展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不可或缺。于是,我們看到,“田保姆”提供服務,農戶按需下單,從流轉、托管,到入股、代耕,形式百花齊放。實踐證明,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社會化服務,也推動了農業現代化。在土地集約的實踐中,我市近些年在積極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鼓勵農民不斷探索推進土地集約的新形式,加快構建了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服務小農戶、提升小農戶,讓農業更有奔頭、更有希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轉讓。”
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農民,搞副業,多渠道增收……這在我市農村早已不是新鮮事。廣袤的田野上,農業經營方式正由分散家庭經營向專業化、合作化的適度規模經營轉變。
長春現代農業發展將因此翻開新的篇章!
關鍵詞:
推薦閱讀
Copyright (C) 1999-20120 關于我們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