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春市九臺區龍嘉街道水鄉村,農民駕駛農機進行春耕作業。 新華社記者 張楠 攝
農緣合作社保護性耕作的“版圖”不斷擴大,是我市保護性耕作技術跨越升級的一個縮影:2011年30萬畝,2015年270萬畝,2020年750萬畝……近年來,我市將保護性耕作技術列入全市首選和主推的農業生產重大新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多農民的認可。趁熱打鐵,今年我市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1069萬畝,占適宜推廣面積的70%以上,榆樹市、農安縣、公主嶺市等地都跨進了全省整縣推進行列。這一綠色可持續種植技術,成為我市春耕生產的“重頭戲”。
【資料圖】
這項技術的魔力在哪兒?“與傳統耕作技術相比,保護性耕作技術具有減少風蝕水蝕、增加土壤有機質、增強保墑抗旱能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益等明顯優勢。”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玉米是我市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常年種植面積2000余萬畝,占全市耕地總面積的75%以上。多年的大面積連作和常規耕作方式,造成耕層變薄、土壤肥力下降。推廣保護性耕作,可提升耕地質量。
目前,我市已確立了以條帶旋耕、免耕播種、苗期深松施肥為主的保護性耕作“長春模式”。
“還得是免耕播種厲害!一遍下去,連耕帶種再加施肥全齊了。”10日一早,在農安縣前崗鄉的一片農田里,看著農緣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的幾臺免耕播種機一次性完成了破土、播種、施肥、覆土等工序,農民們不禁嘖嘖稱贊。
秸稈覆蓋還田、免(少)耕播種,是玉米保護性耕作的技術要點。這項技術對農緣合作社來說并不陌生,“這項技術剛開始推廣我就用了,最初只有幾十畝,今年合作社種植的6000多畝玉米都用了保護性耕作技術。”正在田邊察看春耕播種情況的合作社負責人李忠余說,“用了保護性耕作技術十多年,地更有勁了,產量也跟著漲。”
“頭羊”示范由點及面
任何一項重大農業新技術的推廣,都需要農民有一個認識和接受的過程。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是保護性耕作的技術要點。如何突破技術推廣初期的瓶頸?我市根據農業技術推廣規律,將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作為重點示范推廣對象。
九臺區鳳財農機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免耕播種機一定要保持勻速前進,可以調整一下株距……”連日來,位于九臺區紀家街道太平村的保護性耕作示范基地開始了新一輪春播。鳳財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張鳳財講完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細節后,幾名農機手駕駛農機進田播種。張鳳財介紹,從示范種植到整屯整村推進,合作社種植的六七千畝玉米如今已經全部實施保護性耕作。
十多年前,鳳財農機合作社試用了保護性耕作技術,當年的結果就讓張鳳財感到驚喜,“無論是整個生長期,還是秋后產量,都遠遠超過傳統種植方式,算下來每公頃地增收2000多元。今年春天雨水少,(保護性耕作)墑情好、出苗齊的作用會更明顯。”種糧大戶的示范,讓農民看到了效果。
從2016年開始,我市建立了100個百公頃保護性耕作示范點,覆蓋所有適宜推廣地區。同時,在每個縣(市)區建立一個示范區,各地通過抓典型、樹標桿、重示范,以點帶面扎實穩健地推廣玉米保護性耕作技術。
農機隊伍一馬當先
“過去實施保護性耕作,農民擔心地里覆蓋一層秸稈不好出苗,現在使用條耕機把秸稈歸行,種植帶和秸稈帶區分明顯。”今年春耕,位于榆樹市八號鎮的晨輝農機合作社利用先進的農業機械,將數百戶農民從繁忙的春耕生產中解放出來,“用上保護性耕作技術,秸稈不用挪、不用燒,糧食產量也從2011年的畝產1300斤,提高到去年的畝產1700斤。”合作社負責人劉臣自豪地說。
從2011年到2021年,晨輝農機合作社一直在尋找更適合當地的耕種方式、耕作機具以及耕作模式。在農業部門的支持下,劉臣與市農機研究院、農機企業專家聯合攻關,開發出一款聯合作業機,可一次性完成秸稈歸行、土地旋耕、平整種植帶、鎮壓秸稈帶等作業環節。與傳統旋耕起壟機相比,聯合作業機可大幅提高作業效率,尤其適合東北地區。
目前,晨輝農機合作社已經完成了七八千畝地的保護性耕作,仍有不少農民排隊等待著“農機大隊”的到來。劉臣告訴記者,先用條耕機淺耕苗帶,再用免耕機精量播種,合作社今年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將超過9000畝。
保護性耕作技術離不開農機配套。近幾年,我市免耕播種機以每年上千臺的速度增加,保有量已由2010年的不足百臺增加到上萬臺,在全國地級市中,我市牽引玉米免耕播種機保有量位居第一。
在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時,把農機大戶、農機服務組織作為重點傾斜對象;落實農機項目,以扶持農機大戶和農機服務組織為首選;在信息服務上,為農機大戶、農機服務組織搭建平臺……伴隨適度規模經營的不斷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我市保護性耕作的主力軍。
“以玉米種植為主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多是農機大戶,他們能很快接受保護性耕作方式。”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全市的農機服務組織已發展到4000余個,實現了糧食主產縣(市)區的全覆蓋,各地還組建了一批以推廣玉米保護性耕作為主的協會和合作社。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數量的不斷增加,促進了這一技術的推廣。
技術服務“菜單式”普及
關于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我市探索了多種途徑:菜單式集成技術指導;秸稈覆蓋還田培訓;到各縣(市)區開展技術巡講;舉辦農機演示現場會;在關鍵時點發布技術要點……今年春耕期間,我市各級農業部門組織農業科技人員深入重點村屯普及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日前,在九臺區舉行的全市秸稈打包剩余物處置及保護性耕作模式推廣現場會上,農業專家來到地頭,手把手向農民授藝。
“有人說保護性耕作是‘埋汰地’,但就是這些秸稈才保護了黑土地不被風吹走、不被硬化,關鍵還是要用好技術處理秸稈碎屑。”在田間地頭,農業專家們向農戶解釋新技術的好處——讓黑土地有機質含量更高、土壤更肥,還能提高作物抗旱、抗倒伏能力。
今年,各縣(市)區利用春耕整地前的農閑時間,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組織保護性耕作技術培訓班100余場,培訓數萬人次。此項技術的推廣應用,極大地促進了黑土地保護,為我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邁向100億公斤階段性水平作出突出貢獻。預計到2025年,全市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將在1200萬畝以上,達到適宜實施保護性耕作面積的80%以上,形成較為完善的保護性耕作政策支持體系、技術裝備體系和推廣應用體系。
關鍵詞:
推薦閱讀
Copyright (C) 1999-20120 關于我們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