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布電氣化戰略兩年后,Stellantis集團在7月6日發布了首個全新純電平臺——STLA中型純電車平臺。這是Stellantis集團專門為中型電車設計的純電架構。據Stellantis集團介紹,該平臺將在今年率先在歐洲落地,首搭車型為下一代 標致3008( 參數丨 圖片);預計在美國銷售的第一款為克萊斯勒,有媒體猜測有望在2026年推出。
與大多數純電平臺一樣,STLA中型純電車平臺擁有靈活的可擴展性,支持開發乘用車、跨界車及SUV。基于該平臺開發的車型車長可以在4.3—4.9米間;軸距可以在2700—2900毫米間;離地間隙大于220毫米,可以確保有足夠的越野能力;車輪直徑可達750毫米;支持支持兩驅和四驅開發,純電動功率輸出范圍為160kW-285kW。
在續航方面,STLA中型純電車平臺兩提供兩種電池大小,目前僅披露一款容量為98kWh的電池。基于該平臺打造的車型,若配備高性能模塊,車輛滿電WLTP續航里程可超過700公里(435英里);若配備標準模塊,車輛滿電WLTP續航里程也可超過500公里(310英里)。
(相關資料圖)
與此同時,STLA中型純電平臺采用了400V電力系統,每百公里的電能消耗可低于14千瓦時,可在27分鐘內將車輛電池從20%充-80%,充電速率為每分鐘2.4千瓦時。目前,已經有現代IONIQ 5、IONIQ 6,起亞EV6等車型采用了800V電力系統。Stellantis集團CEO唐唯實(Carlos Tavares)表示,目前選用400V的原因是為了讓即將推出的電動車型保持經濟上的實惠,但未來可能會切回為800V的電力系統。
同時,Stellantis集團在設計STLA中型純電車平臺時,還考慮到了未來車用電池的化學成分構成,包括無鎳、無鈷和固態電池。這使得Stellantis集團旗下的各汽車品牌能定制其車輛性能,以實現成本和性能的理想平衡。根據Stellantis集團此前消息,2026年其將會推出一個具有競爭力的固態電池。如果這款固態電池產品能順利推出,Stellantis集團旗下的電動產品的競爭力也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此外,為了幫助降低包裝成本和生產量,STLA中型純電車平臺的電池組的周邊尺寸都是相同的,并采用了通用的托盤和冷卻設計。
按照規劃,Stellantis集團將打造STLA小型、中型、大型和結構化四個全球性純電動汽車平臺,分別是對應A-C型車、C-D型車、D-E型車、E-F和皮卡車型。在軸距、寬度、前后懸、底盤高度和懸架設計方面的靈活性,讓STLA平臺覆蓋了從A-F級別的車型。這意味著,Stellantis集團旗下從菲亞特、雪鐵龍、DS、阿爾法羅密歐、Jeep,甚至瑪莎拉蒂等,都可以基于該平臺打造新車。
至于其他三個純電平臺何時落地,Stellantis集團暫時沒有披露相關信息。此外,在軟件層面,Stellantis集團表示,隨著STLA Brain智慧大腦架構、STLA SmartCockpit智能座艙和STLA AutoDrive自動駕駛平臺的逐步實施,基于STLA平臺開發的車輛性能將在未來幾年得到調整和提升,允許車輛軟件和增強性硬件的空中遠程升級。
而Stellantis集團選擇先推出STLA中型純電車平臺,是因為其承載集團旗下多個汽車品牌在C級和D級細分市場的乘用車、跨界車和SUV車型。同時,這些車型也占據著全球汽車市場的主流銷量。按照規劃,基于STLA中型純電車平臺生產的車輛每年產量為200萬輛。
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汽車總銷量為7850萬輛,而C級和D級車型的銷量總和為3500萬輛,近乎占全部銷量的一半。而Stellantis集團旗下品牌也主要車型市場也都聚焦在C級和D級,共計有26款車型。“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因此我們將在性能、價格以及與質量、制造和創新相關的所有屬性上展開競爭。”唐唯實說道。但其也坦言,基于STLA中型純電車平臺打造的C級和D級電動車型,進入的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的市場。
這四個純電動車型平臺,支撐著Stellantis集團未來的產品陣容,也是集團實現其“Dare Forward 2030”戰略規劃目標的關鍵。按照規劃,到2025年在電氣化和軟件開發領域投資逾300億歐元,投資方式包括對合資企業進行股權投資以資助其經營活動;到2030年,Stellantis集團在歐洲售出的所有乘用車均為純電動車型、在美國售出的乘用車及輕型卡車中有50%為純電動車型。
但遺憾的是,從2021年的電動化轉型戰略,到去年的“Dare Forward 2030”戰略,再到此次新平臺的正式發布,Stellantis集團都未將中國市場作為重點。這與其在中國市場屢屢碰壁有一定關系。在去年,Stellantis集團還與廣汽集團“分手”,雙方合資品牌廣汽菲克正式退市。近乎同一時間,Stellantis集團宣布輕資產商業模式以降低固定資產。目前,Stellantis集團在中國市場僅剩東風標致和東風雪鐵龍兩個合資品牌。
盡管中國不是Stellantis 集團的主要銷量國家,但是隨著中國品牌的出海,仍然對其新能源車型的銷量構成威脅。“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高度競爭的產品,我們要確保我們可以對抗任何你能想象到的競爭對手。”唐唯實直言,不僅要面對自特斯拉,還要面對中國的汽車制造商的猛烈進攻。因此,Stellantis集團計劃在東南亞以及成本較低的歐洲國家生成價格低于2.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萬元)的小型汽車,以便與中國汽車制造商展開競爭。
“如果我們想對抗中國競爭對手,我們需要確保能使用與他們相同的方法(全球化生產以平衡成本)參與競爭。”唐唯實表示,Stellantis 今后每年將通過新平臺在法國、意大利、德國和北美不同地區的工廠生產多達 200 萬輛汽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工廠也會在未來相繼落地。另外,法國的所有工廠都在生產利潤率更高的車輛,以彌補電動汽車更高的銷售成本。
或許唐唯實也沒有想到,在Stellantis 集團從中國市場大舉“撤退”后,依舊未能逃脫中國品牌帶來的“夢魘”。
關鍵詞:
推薦閱讀
Copyright (C) 1999-20120 關于我們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