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2023上海國際車展,能夠非常確定一件事:中國車市已經正式進入到新能源時代,隨著電動化轉型浪潮的愈演愈烈,傳統燃油車退出歷史舞臺,只是時間問題。
而上周,根據乘聯會的預估顯示,4月新能源乘用車廠商批發銷量或達到60萬輛,同比暴增114%,1-4月全國乘用車廠商新能源批發銷量或達到210萬輛,同比增長43%。
一時間,不得不承認,該細分市場真真切切迎來了絢爛綻放。
【資料圖】
殊不知,北京時間5月9日,乘聯會正式公布了終端成績單。4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達到60.7萬輛,同比增長115.6%,環比下降1.7%。今年以來累計批發達到210.8萬輛,同比增長43.0%。
4月新能源車市場零售達到52.7萬輛,同比增長85.6%,環比下降3.6%。今年以來累計零售達到184.3萬輛,同比增長36.0%。
與此同時,4月新能源車廠商批發滲透率達到33.9%,較2022年4月28%的滲透率提升5.9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49.5%。
4月新能源車國內零售滲透率達到32.3%,較去年同期25.7%的滲透率提升6.6個百分點。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車滲透率達到56.5%。
至此,就整體來說,基本與乘聯會的預估趨近,可批發與零售銷量環比均出現下滑,還是印證了一定隱憂的存在。
也恰恰因為這樣,如今天文章標題所言,切記:“盛世當前,切勿自嗨。”為了今后更大的綻放,理應少一點心浮氣躁,多一點腳踏實地。
仗需要一場場的打
本段開篇,想要繼續搬出乘聯會所公布的兩組表格。首當其沖的便是4月轎車零售銷量排行榜。
從中可以看出, 比亞迪秦( 參數丨 圖片)、比亞迪 海豚分別憑借42,647輛、29,961輛的表現,已經實現對于前兩位的霸占。
身后,日產 軒逸、大眾 朗逸、本田 雅閣、豐田 凱美瑞、大眾 速騰等等燃油車時代曾經的霸主,全部被斬落馬下。
與之類似,4月SUV零售銷量排行榜中, 比亞迪宋、 比亞迪元PLUS、特斯拉 Model Y、埃安 Aion Y,同樣分別以33,007輛、28,931輛、26,760輛、21,065輛的表現,實現了對于前四位的霸占。
身后, 長安CS75、 哈弗H6、豐田RAV4、 奧迪Q5L、 寶馬X3等等燃油車時代曾經的霸主,也被逐一斬落馬下。
反觀4月廠商零售銷量排行榜,比亞迪繼續毫無懸念的奪得冠軍,并將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分別踩在腳下。
事已至此,不禁感嘆,如果說早幾年間,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結構更像是呈現“啞鈴狀”分布,10萬元以下與30萬元以上,電動化的攻勢更為猛烈,那么自2023年開始“腰部”也在變得愈發豐滿。
更簡單來說,燃油車固守的10-30萬元腹地,已然遭遇到了新能源車毀滅性的打擊。并且可以預見的是,隨著時間的繼續推移,越來越多玩家的加入與發力,類似的潰敗只會越來越大。
另外,隨著比亞迪、特斯拉包括更多自主品牌的異軍突起,文章開篇提及的觀點,無疑正在逐漸應驗。
只不過,冷靜下來思考,截至目前就整個大盤而言,傳統燃油車雖然正在慢慢走向沒落,但“瘦死駱駝比馬大”的道理相信每個人都懂。
也恰恰基于這樣的背景,必須承認的是,新能源車想要實現徹底的革命,儼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更直白來講,仗需要一場場的打。
況且,不要忘記,那些轉身乏力的合資品牌,哪是什么所謂的“病貓”,足夠深厚的底蘊,仍然保證了其在華的戰斗力。因此,說贏還為時尚早。
萬萬不能掉以輕心
平心而論,看過幾張零售銷量排行榜單,除了能夠發現新能源車想要實現對于傳統燃油車的徹底革命,還有很艱巨的一段路要走,剩下的便是比亞迪與特斯拉兩位“大魔王”的瘋狂內卷,幾乎所有的“爆款”都是它們孵化的。
由此望向更深處,如同之前文章屢次提及的,“價格戰,價格戰,還是價格戰。”最近,可能是彌漫在整個中國汽車行業最震耳欲聾的關鍵詞。至于起因,還要從年初特斯拉那次“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突然官降聊起。
即便這家美國車企深知會遭到老車主大面積的維權,深知會讓品牌信任度降至冰點,深知會催生出更多的“等等黨”,卻依舊把 Model 3與Model Y分別拉到了22.99萬元與25.99萬元的在華歷史最低價。
很快,作為特斯拉最大的競爭對手,比亞迪開始做出響應與反擊。依托在售產品矩陣,一款款“2023冠軍版”車型如下餃子一樣的推出,想要“以價換量”的野心同樣明晃晃的擺在那里。
當然,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深知得益于足夠雄厚的家底與儲備,二者完全有資本去祭出如此攻勢。但對于其它競爭對手而言,生存環境卻極速惡化。
除了被迫加入“價格戰”,廝殺的頭破血流,甚至虧本賣車維系銷量,還打破了原有的發展節奏,叫苦聲連連,陷入到惡性循環之中。而此刻的局面,像極了老大、老二打架,諸多老三紛紛遭殃。
進而轉換視角,闡述以上內容的根本目的,想要證明的還是當下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綻放,實際上并不是絕對的良性與健康,也沒有迎來所謂的“百花齊放”。反之,大部分的資源與份額,均集中在了比亞迪與特斯拉手中,剩下的品牌仍在亂戰。
十分諷刺的是,按照乘聯會的說法,五一假期特斯拉的突然漲價,是一件令中國新能源市場回歸理性的好事,有利于改善潛客的觀望情緒。但在我看來,結合這家美國車企的一貫操作,更像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換言之,2023年剩余的日子,所有人萬萬不能掉以輕心。為了更決絕的收割,領跑者只會更加喪心病狂。
關鍵詞:
Copyright (C) 1999-20120 關于我們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