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這次上海車展是一次史無前例的車展。
原因當然是中國品牌掀起的這股電動化浪潮。如果你還認為那些叫囂著合資品牌要完蛋了,中國品牌已經崛起了的言論,只不過是網友們“戰(zhàn)狼”式的網絡暴論。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就拿日系品牌來說,這次發(fā)出絕望之聲的可不是中國網友,而是日本的車評人們。
(資料圖)
最近,日本國內頭部車評人河口學在參觀完上海車展后,回到日本參加了一檔節(jié)目。在節(jié)目中,他毫不避諱的指出了:“日本車企有多固步自封,被中國車企甩的就有多遠。”而且,“差距已經大到很難追上的程度了。”
說實話,作為傳統(tǒng)汽車強國,想要讓日本的車評人承認自己國家汽車企業(yè)的失敗,是一件多么難的事情。而河口學又是日本最頭部的車評人之一,平時看他的車評內容也大多是屬于溫和型的。他能夠在本國的節(jié)目中坦承落后,犀利的批評日系車企,可以想象得到他話里話外對日系品牌的焦慮、無奈與絕望。
河口學認為雖然產品的耐久性還有待時間驗證,但如果只從產品“好與壞”的角度來看,日系車與中國車的“等級”已經相差太多。
談到這次上海車展,河口學直接表示,豐田、本田和日產展臺上展出純電概念車,根本沒什么人看,太寂寞了。說到這甚至連他自己都笑了出來:“日本的概念車,還沒中國量產車像概念車。”所以,他認為現在日本車企在中國市場的現狀就是很難過,豐田、本田、日產都會很難。因為它們在中國市場沒有一臺能打的純電動車。
河口學還認為,日本車企想要在中國市場一決勝負,就必須要有純電車,而且還必須是概念特別超前的純電車才行。但是從現在的情況來看,日系品牌只能靠燃油車活下去,那就意味著日本品牌的車在中國賣不出去。
河口學甚至表示,日系品牌最終選擇退出中國市場也不是不可能。有戰(zhàn)略性的放棄中國市場,集中精力做好世界上其他還在銷售燃油車的國家的市場,這是一個可選項。
站在自己國家的角度,河口學表達了對日本汽車工業(yè)的擔憂,甚至有點悲憤交加,怒其不爭。但討論日系車企該如何改變的不止河口學一個車評人,在NHK電視臺的另一檔節(jié)目里,當主持人從上海車展前方記者處獲知比亞迪 海鷗( 參數丨 圖片)的價格只大約是折合160萬日元時,主持人也不禁發(fā)出了靈魂拷問:日本電動汽車市場今后應怎樣發(fā)展才好?
而現場嘉賓也認為日系車企沒辦法打價格戰(zhàn),只能努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并且不斷吸收自動駕駛技術。在能源多樣化的當今時代,日系車企不應該有所舍棄,而是要滿足多樣化的需求。
可以這么說,現在除了日本車企的高管們似乎還不著急,其他人都已經開始著急了。中國車企已經把包括德系、日系、美系在內的所有品牌都拖入了一個內卷的旋渦里。而在這其中,日系目前看上去是傳統(tǒng)頭部品牌中最有可能率先出局的。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日系車在華銷量409.2萬輛,同比下降10.3%,降幅僅次于韓系車(34.7%)。與此同時,日系車的市場份額跌破20%。
今年一季度,豐田、本田、日產以及馬自達在華銷量同比均處于下滑趨勢。其中,馬自達跌幅最高,2023年一季度同比跌幅超過了60%,豐田為14.57%,本田為18.8%,日產則達到了36.8%。
日系品牌們也不是沒有感受到危機,今年都相繼宣布將在新能源領域加快轉型。豐田在掌門人完成更替后,在4月7日就宣布將成立新的專門部門,專注于純電動汽車的研發(fā)生產,目標是到2026年年產150萬輛電動車;本田和日產也在今年1月底2月初相繼宣布對組織框架和人事進行調整,從而進一步加快轉型速度。本田甚至已經宣布不僅要在2027年前向中國市場投放10款純電車型,而且2027年后在中國市場不再投放燃油車。
但是,在中國品牌的兇猛攻勢下,日系品牌的種種舉措還是太慢了。你都很難想象,中國品牌們還會不會給日系2-3年的喘息機會。甚至日系品牌需要擔心的還不只是中國市場,還有日本的本土市場,因為比亞迪已經進軍日本市場。何況,日系真正的短板,或許不在電動化,而是在軟硬件的智能化上。日本本土缺乏這種智能生態(tài)的滋養(yǎng),即使現在覺醒,或許為時已晚。(文/優(yōu)視汽車 老炮)
注: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yōu)視汽車的立場。
關鍵詞:
推薦閱讀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huán)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