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勢Auto-First | 柴小娜
當下車市最火的是什么,是降價。
話說,此番降價最狠的又是誰?
(相關資料圖)
降價9萬的C6早已不是最大的驚喜,一次降15萬的沃爾沃讓成都登上熱搜,盡管此番降價涉及城市很多,但論及單車優惠幅度,成都順理成章成了第二個武漢。
3月17日,“成都發布”消息稱,今日起,龍泉驛區“產銷聯動”汽車消費活動正式啟動,發放補貼總金額高達1億元,單車累計補貼最高達15萬元。
具體補貼方法為:購買一汽-大眾、一汽豐田、沃爾沃、神龍汽車、大運汽車、領克、紅旗等企業的指定車型,且在規定期限內上牌,疊加企業匹配的優惠補貼,每輛車將獲得1.5萬元~15元不等的一次性補貼。
汽勢Auto-First注意到,“成都發布”最近三天發布的多條信息中,其中關于車市的就有兩條,分別是《補貼高達1億!成都汽車消費活動來了》和《事關新能源汽車,成都再出新政!》。
在外界看來,成都此番跟進價格戰,一方面自然是為了地方消費總量增長,更為重要的則是促進消費復蘇,讓消費帶來更大的經濟產出,產生“溢出效應”。
我們從三個大的方面來看,此輪降價潮,成都為什么成了“第二個”武漢?
首先,成都有多卷。
2022年汽車銷量TOP10城市中,上海、北京、成都為銷量前三名的城市。2023年1月城市新能源銷量TOP20,成都以3.32萬輛的成績,拿下城市銷量冠軍,險勝上海。
顯然,盡管成都不是最大的汽車生產基地,但在汽車消費方面,成都一直都名列前茅。
此外,人口卷。2010-2020年十年間,成都常住人口增量高達581.89萬。最近30年主要城市人口流入,成都流入689萬,僅次于深圳,領先北上廣,位居第二名。
新增人口不僅代表城市活力,更代表消費活力。隨之而來的,是成都房價漲幅全國第一,IPO數量僅次于北上深蘇。成都由此成為近十年里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其次,關鍵在于經開區,即龍泉驛區。
有了人口,產業便成為關鍵。
眾所周知,城市之間的競爭,產業是重中之重。人隨產業走、產業決定城市興衰。成都此次大幅降價,緊跟全國汽車降價潮,背后站著的正是成都經開區,汽車產業正是經開區的王牌。
2022年,成都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45.7億元,全口徑稅收達421.83億元,產業優勢明顯。 2022年實現整車產量98萬輛,汽車制造業產值1541億元,工業總產值達2012億元。
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聚集了一汽-大眾、一汽豐田、東風神龍、沃爾沃、吉利等10家整車企業,汽車零部件企業已經超過500家。
掀起大幅價格戰優惠的首個城市武漢,同樣如此。
武漢經開區內,集聚了9家整車企業、13個整車工廠和500余家知名零部件配套企業,年產整車百萬輛,被譽為“中國車谷”, 汽車產業連續7年成為武漢市第一大支柱產業。
數據顯示,2022年,武漢經開區地區生產總值(GDP)2008.84億元,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5.0%,增速高于全省、全市水平。
因此,成都的經開區,扮演著武漢經開區之于武漢的地位。
第三,地方政府的助力。
近日,成都市人民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成都市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部署了12項重點任務還提出了一攬子政策措施,將于4月8日起施行。
該《意見》的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我市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產業規模突破1500億元,產量達到25萬輛;力爭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80萬輛;建成各類充換電站3000座、充電樁16萬個。”
成都市這次補貼政策包括了純電、插混、混電等新能源車型。新能源汽車正是成都這個快速崛起的城市,展現消費復蘇的一針強心劑,這也印證了2023年開局,成都新能源汽車銷量擠掉上海第一的位置,成功登頂的原因所在。
綜上,成都良好的新車銷量、完善的汽車產業鏈、新能源發展的政策和配套資金支持,天時地利人和,成都齊活。數據顯示,僅2022年12月,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 速騰( 參數丨 圖片)單一車型創月產量36000臺車。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成都成為“第二個”武漢,是指降價幅度和影響力。成都大降價和武漢參與此輪價格戰,作為城市本身,其實是不同的。
一方是下滑,一方是希望所致。下滑的一方是長春、武漢,冉冉升起的新汽車城市是西安、成都等城市。
車企安家大城市是大勢所趨,上海、廣州、武漢即為此典型。如武漢,被媒體成為靠著東風汽車這尊“財神爺”,崛起為新的“中國底特律”,汽車產業已連續7年成為該市第一大支柱產業。
但“中國底特律”正在步入下滑通道,武漢汽車產量在2017年達到了189.78萬輛,此后汽車產量連續5年下滑,全國排名掉至第5位,數據顯示,2022年武漢新能源汽車產量銷量均未進入全國前八。
再以長春為例,2021年,一汽集團在全國的生產基地共造出了334萬輛汽車。長春作為其大本營,占了72.4%,為242.1萬輛。新能源汽車只有西安的十分之一。
與此相反,成都和西安則分別展現了日益上升的勢頭,成都經開區已是全國第六大汽車產業基地,西安2022年新能源汽車產量破百萬,超越上海成為國內“新能源汽車第一城”。
無論對于武漢還是長春,傳統汽車業務盡現頹勢,新能源汽車發力不足,并未抓住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第一波風口。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和城市瞅準新能源汽車賽道,崛起了成都、西安、合肥、常州、柳州等一批的新興汽車工業城市,曾經帶來無數榮光的老汽車城市,在這一波汽車降價潮下未來不排除繼續下滑的可能。
在汽勢Auto-First 看來,成都將價格戰打起來,背后是成都汽車工業的崛起和新能源汽車積蓄的力量,整體來說,這不僅是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時期,更是車企和城市間的較量。(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關鍵詞: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