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企業要造車,車企卻要造手機?
當小米、阿里、百度等等互聯網巨頭沖向新能源汽車市場時,卻有消息傳來,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正在謀劃進軍手機市場。
吉利控股對此既不承認,也不否認。
有網友調侃,以后是買車送手機,還是買手機送車?
聽說“汽車狂人”李書福盯上手機市場了?
近日,據媒體報道,李書福造手機的項目進展十分迅速,已經開始在業內尋覓人才,公司將在湖北武漢、上海等多地,乃至海外設置辦公地點。對此,吉利控股回應稱:“目前還沒有可以對外披露的消息。”
看到此消息,有網友坐不住了,“這難道是一種流行?手機品牌做汽車,汽車品牌做手機”;更有網友建議小米和吉利合作,雙方都能完成心愿。
想跨界手機圈不容易
跨界造手機的企業,吉利并不是第一家,也不會是最后一家。
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企業,都曾參與到造手機行列當中。家電行業是其中一個,雖然它進場早,但退場也退得早。格力、TCL、海信、海爾都曾發布自己品牌的手機,不過,這些企業基本都已離場宣告結束。
電腦行業也有著同樣的遭遇,聯想、華碩等手機的產品線同樣沒有撐到現在,更不用說錘子等小眾品牌。來自第三方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7月國內智能手機市場,vivo排名第一,市場份額達24%;OPPO排名第二,市場份額為20%;小米、榮耀及蘋果分列第三、第四、第五,市場份額分別為15%、13%和12%。
如今,國內手機市場已幾乎被幾家頭部廠商占據,后來者很難找到立足機會。
盡管現實如此,但跨界者們卻并不甘心。近期,TCL旗下品牌雷鳥發布第一款智能手機——雷鳥FF1;今年上半年,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請來了數碼圈知名人物王自如,擔任格力手機部門負責人。
掌握智能化生態才是重點
今年以來,小米、百度、華為等一眾手機、科技廠商,紛紛造車。汽車行業也緊追其后。
隨著汽車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汽車交通工具的屬性也會發生改變,逐漸向移動智能終端轉型,汽車與智能手機也在不斷交互。
今年3月,李書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汽車產業鏈已全面變革,對中國汽車產業和企業而言,既要保持在傳統核心領域的優勢,例如品控、成本控制等,又要開創全新的革命性優勢,在人機交互、無人駕駛、中央計算、換電充電基礎設施、能源管理、智能出行、工業互聯等方面積極布局。
9月7日,吉利汽車宣布,公司與億咖通科技正式簽署戰略投資協議,領投后者B輪432.15萬股,投資金額約5000萬美元,相當于億咖通科技總股份約1.51%。融資之后,該投資將成為吉利汽車在車聯網、智能互聯、車載系統及芯片等領域進一步完善布局的最新舉措。
如果再加上吉利手機的參與,那么吉利將能直接打通手機端和座艙之間的智能聯動,讓車輛的智能化生態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要知道,蘋果想要造車,也是想打通移動端與出行端的生態。
單從手機的形式來看,吉利手機或許不太可能出現驚喜,但如果又有車又有手機呢?如果吉利手機能與車輛深度融合,可能會改變汽車行業的局面。
原因
手機市場飽和或推動企業主動“跨界”
從今年3月底小米宣布進入汽車行業來,手機企業造車成為了一種新的趨勢。
盡管華為宣布并不會造車,但業界普遍認為華為造車是遲早的事,因為華為不僅參與汽車上游產業鏈,同時還布局了汽車終端銷售市場。
不過,手機企業進入汽車產業或許是一種被動,手機市場趨于飽和。據DigitimesResearch發布的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2.4億部,與2019年相比下降8.8%。
除了市場飽和,尋找新突破方向也是手機企業“跨界”的一個主要原因。隨著AR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資本也開始離開智能手機去尋找另一個風口。
在新能源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手機企業普遍認為汽車將成為下一個移動智能終端。大部分智能手機企業都將自己看成是一家科技公司,能夠以科技“賦能”汽車行業。當然,手機企業造車在新時代下的確有著自己的優勢,比如生態圈搭建和4G/5G通信技術應用,以及直接面對C端用戶溝通。(記者胡雄)
最新資訊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豫ICP備17019456號-52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