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日期間,臨平飛翔水產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飛翔水產”)負責人沈祥林和同伴忙得不亦樂乎:查看核酸報告,指導游客垂釣動作,打包小龍蝦……他告訴記者,小龍蝦垂釣區域總共有120畝,分普通區和特定區。游客支付10元/人的清潔場地費和30元/竿的租賃釣竿費,就能參與垂釣。“普通區釣上來的小龍蝦,游客都可以免費帶走。特定區釣上來的小龍蝦,按市場價售賣。”
看著寬闊的水域上,游客穿梭于各條木棧道之間,尋找最佳垂釣位置,沈祥林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疫情防控期間,還能吸引如此多的游客,這模式確實值得嘗試。”原來,該合作社的垂釣區域是水稻種植區。去年11月,順利完成水稻收割作業后,沈祥林和工人就往稻田里蓄入清水,并倒入每只40克左右重的小龍蝦,通過在稻田內養殖小龍蝦,以“小龍蝦—水田輪作套養”模式,實施生態農業養殖。
據了解,臨平區當前正在積極探索特色生態農業為農民增收的共富新路子,在區供銷聯社引導下的這種“小龍蝦—水田輪作套養”模式正是一次有力嘗試。“我們指導農戶采用生態養殖和綠色防控技術進行‘稻蝦共養’,做到一水兩用、一田雙收,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雙贏。”臨平區供銷聯社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5月,通過銷售小龍蝦,飛翔水產月收入就達10萬元。今年推出特色垂釣活動,月收入肯定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養在稻田里的小龍蝦,吃一種名叫“伊樂草”的植物。小龍蝦食入草料后的排泄物,又成為滋養稻田的生態肥料。“養過小龍蝦的稻田,肥力特別足,我估算了一下,每畝稻田至少節約了70%的肥料用量。”沈祥林說,這樣的稻田里產出的大米成為生態米后,價格能從原來的2元/斤提高至15元/斤,“不僅節省化肥農藥費用,稻蝦混養的收入比單純種植水稻至少增加三分之二。”
有了增收好模式,飛翔水產也確立了發展新定位。在雙橋村村委助力下,飛翔水產將打造成“為農服務中心”,開展甲魚養殖、水田輪作套養、戶外燒烤、課外研學等集種養殖、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特色生態農業新中心。“希望這樣的模式能帶動村民增收,帶領臨平三農人找到新的共富路。”沈祥林期盼著。(記者 沈維 胡倩 臨平微融圈 張曉露)
最新資訊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豫ICP備17019456號-52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