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指委專家談“雙減”
“雙減”政策的提出,不僅是治理學生學業負擔的又一有力舉措,更是以人的終身發展為著眼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保障。學校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如何破除“五唯”痼疾,破解“減負”難題,近年來山東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山大附中”)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實踐。
項目式學習引領學生學習方式變革。一份作業不僅能緩解青春期緊張的家庭關系,還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山大附中語文組老師基于教材所設計的《親人小傳》就做到了。《親人小傳》是山大附中八年級學生的一個學習項目。該項目整合了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一、二單元的內容,讓學生躬身進行“為親人寫傳記”的學科實踐。他們完整體驗了從不知“寫什么”到考慮“怎樣寫”的全過程,真切體會了從害怕寫作文到享受其中樂趣的真實感受。《親人小傳》項目式學習是山大附中落實國家課程校本化的一個縮影。學校已經開發了涵蓋中、小學段學科項目和跨學科項目共363個,構建了“以項目式學習為核心的深度學習體系”。項目的設計遵循“學生即項目,課程即項目”的課程理念,秉持“核心素養是育人目標,真實情境是活動載體,領域知識是必要基礎,學習方式變革是實現途徑”的基本原則。
“雙減”政策在學校有效落地,根本在于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山大附中通過深化課程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讓課堂由教師的教變為學生的學,由被動地吸收變為主動地探究,讓學生學會學習,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真正做到減負提質。
“我的作業我做主”讓學習更主動。在山大附中,學生的假期作業不再是寒暑假作業“大本”,也不是機械地抄寫和大量地刷題。而是融合各學科知識,基于真實情境,讓學生完成項目的作業。
經過11年的探索與研究,山大附中的假期項目式作業已形成體系,老師和學生一起研發了三至八年級的10本假期項目式作業。這些項目式作業中的插畫和部分故事情節都由學生自主設計,真正實現了“我的作業我做主”。作業評價采取“全息式評價”,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
除了假期項目式作業外,山大附中對作業總量嚴格把關,由教務處每天統計、核算各學科作業量以及學生完成所用時長,在教師群中及時公示以便各科老師統籌協調。在作業的“質”上,各學科教師成立了專項課題組,聚焦優化作業的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在開發有效、有用、有趣、有益的作業上做足文章。同時,針對學生的不同需求,各個學科還開展個性化作業超市,為學生量身定制個性化作業,供學生自主選擇。
多方聯動引資源,注入服務新動力。山大附中小學段為解決“三點半難題”,積極探索課后延時服務形式。學校根據學生需求,開設了30多個社團,豐富了孩子們的課余生活。同時,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作為社團活動指導老師,帶領學生在課后服務中學習傳統文化,還邀請大學生進校園指導學生進行創客、體育等社團活動。
學校對參加延時服務的學生進行統籌安排,在確保大部分學生在校內完成作業的基礎上,提供個性化指導,“一人一案”培養學生的科技、藝術、體育專長。
學校課后服務水平的提升,是“雙減”落地的重要保障。當學生從繁重的課業壓力中解放出來,就有了更多時間進行藝術鑒賞與體驗,進行體育鍛煉,參與勞動生活。課后服務便成了實現“五育”并舉,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陣地。
緩解教育焦慮,實現家校協同育人。面對成長中的各種壓力,家長應當如何陪伴孩子共同成長?學校開展了系列育子講座,一場場講座的思想碰撞,積極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緩解家長的焦慮,提升家庭教育能力,實現家校協同育人。同時,山大附中構建了家庭、學校、社區教育共同體,成立了社區教育委員會,學校教育走進社區,兩者相互影響,開拓新的教育空間,讓孩子的成長不再“孤單”。
(作者系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跨學科教學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山東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最新資訊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豫ICP備17019456號-52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