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科研人員被舉報兩次利用自己和實驗室團隊的科研成果,供兒子獲獎升學。
原以為又是一個英才少年的勵志故事,不承想,伴隨著一封舉報信,浮出水面的卻是父親以自身成果幫助孩子拿獎的現實爭議,而這又與升學錄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廣大家長敏感而又真實的教育焦慮再一次被觸發。隨著事件的發酵,雖然當事人、當地教育局以及其子就讀的高校均已發布聲明否認科創大賽獲獎與升學有關,但顯然,這些聲明并未回復一些關鍵問題,并不足以消解民眾的現實焦慮。
大學與中學一體化培養人才的“大手拉小手”行動,如果是適當的、正常范疇內的,自然是可取的、值得稱贊的,這也是不少中學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舉措之一。從這一角度而言,這樣的跨學段整合科研資源、助力中學生成才的方式并無不妥。只是,如果“大手”與“小手”之間有著親情或血緣關系,瓜田李下,便難免引起外界質疑,而這樣的現實并不鮮見。類似情況的出現,不僅會影響相關賽事的權威性,更是對教育公平的破壞。
當下,不少培訓機構也轉型發力編程、科創等素質教育,青少年科技創新等實踐性強的課程不斷受到熱捧。這種趨勢之下,科創類比賽的發展勢頭高漲。正因如此,其出現了問題就更應謹慎面對。借助父母資源獲獎、虛假評優評獎等不正之風不僅要遏制,更要溯本清源,鏟除其生長的土壤,守護好教育公平。
從新聞報道中來看,當事學生的班主任及指導老師,都認為此事是正常的。然而,從來如此,就對么?當下的中小學教育,不少活動雖然安排給了孩子,但背后都少不了父母的影子。小到一份手抄報或者手工制作,大到一篇科研論文甚至一項課題。但凡與高中大學升學、評優獲獎掛鉤了,教育的味道就變了,創新的意識就淡了,加分的套路就明了,民眾的質疑就多了。正如網友所言,各類科創競賽,不應成為“拼爹”的另一個舞臺。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偽,合作科研可以有,但過度包裝,堅決不可以。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成外學校教師)
推薦閱讀
最新資訊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豫ICP備17019456號-52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