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中國只要有條件的家庭,都會盡力讓孩子接受到最好的教育,上最好的學校。
就是這一觀念,也就有了當今中國,有公立學校,有私立學校,還有貴族學校,對于孩子都有著不同的教育方式。
但對于孩子的教育最讓國際震驚的當屬“日本”,他們特別擅長于打破常規,就“裸教育”事件更是引起全世界的點評與關注。
而今天我再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日本幼兒園到底有哪些打破常規,使用到的“最硬核”的教育方式。
可以說讓中國家長非常震驚。
不要因為健康問題而限制孩子的天性
中國的父母“注意衛生”,是從孩子出生那一刻,就有著非常多的講究,到了上學更是有非常多的衛生要求,就怕孩子為此帶來趕感染及疾病。
然而,在日本幼兒園,情況并非如此。
日本的幼兒園更注重孩子天性的釋放。
例如,孩子喜歡玩沙子。如果他們在中國,幼兒園老師肯定會停止他們孩子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會帶來很多健康問題。如果父母看到他們的孩子渾身是土,他們肯定會非常生氣。
然而,在日本的幼兒園,老師會專門留出一個地方給嬰兒玩沙子,甚至會給嬰兒提供一系列必要的工具來玩沙子,比如鏟子、水桶等。,從而增加他們玩沙的樂趣。
這樣做對孩子有什么好處?
首先,它可以釋放孩子的天性,讓他們感到快。幸福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
其次,它可以緩解兒童進入公園后對陌生環境的抗拒,增加兒童之間的自然交流和熟悉,激發嬰兒的積極態度。
這樣可以避免寶寶在幼兒園的不適,增加寶寶對幼兒園的接受和向往。
對此,很多家長都有一個疑問,
日本的幼兒園難道不重視孩子的衛生嗎?
事實上,情況并非如此。相反,在某些便利條件下,日本幼兒園比國內幼兒園更注重衛生問題。例如,嬰兒玩沙子后必須換上干凈的拖鞋,嬰兒需要學習如何清潔地板和桌子。許多衛生項目超出了國內幼兒園的想象。
因此,日本的幼兒園不是不注重衛生,只是他們不會因為衛生而影響嬰兒天性的釋放。在孩子培育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因素有明確的優先順序,知道什么對孩子更重要。
有良好的集體觀念和團隊精神
在中國幼兒園,現在也會慢慢的跟孩子強調團體、集體的觀念,但是卻沒有真正的灌輸到孩子的觀念里。更多只是為了完成一個團體的活動為目的。這也正是國內學前教育忽略的一個問題,就是:“團體精神”實際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影響他們的許多習慣和性格。
但是在日本,當孩子進入幼兒園的時候,他們首要接受的就是集體觀念的培養,讓每一個孩子清楚的認識到自已是當下集體的一份子,這是一個完整的集體,缺一不可。
例如,幼兒園所有孩子的衣服、書包和日常用品都是統一的,并為孩子安排適當的集體勞動和活動。
在中國,集體勞動很難在幼兒園發生。畢竟,如果幼兒園讓孩子工作,家長可能會抱怨幼兒園怎么能讓孩子做“苦力”。送孩子上學是為了學習,而不是為學校工作。
然而,在日本的幼兒園里,老師們會帶著他們的孩子去擦地板、擦桌子等等,讓孩子知道他們生活在一個集體里,是集體的一部分。
因此,為了維護集體環境,不是我不工作就有人工作,而是我為自己工作。
“吃飽穿暖”不同的文化理解差異
在中國,當有人問及如何保護孩子的健康時,他們通常得到的回答是“吃好、穿暖、注意鍛煉、生病時就醫。”
事實上,父母經常因為擔心孩子吃不飽而對他們進行治療,因此會出現“追逐喂食”的情況。當寶寶生病的時候,他們也很想帶寶寶去看醫生治療,吃藥打針,希望寶寶快點好起來,但是看不到寶寶有絲毫的疼痛。
這種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對嗎?
如果你看看日本的幼兒園,他們卻是讓孩子“不飽不暖”,即孩子吃飯時,不干預他們吃多少,不要求他們的孩子吃,而是提倡他們吃“七分飽。”
在穿暖的概念里,他們提倡孩子“七分暖”,以此來刺激孩子的生理特征,從而達到增強寶寶的身體活力和免疫力,讓孩子的身體更加的健康。
在日本,當孩子生病,家長不會也會去找醫生,并聽取意見,但是不會立刻給孩子打針吃藥,而是會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進行不同的治療。
如果孩子生的是小病,會提倡孩子“扛過去”,他們提倡:“小病不斷,大病不犯”的說法。以此來增加孩子的免疫力與抵抗力。
雖然每個國家都有每個國家的教育方式,而日本的教育方式總是備受爭議,但是也不得不承認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聯系我們:265 073 543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