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才感覺時光過得飛快。三十年,四十年,只是一晃眼的功夫。時間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流過去的,在辦公室的文件堆里,在下班的自行車車流里,在每天晚上吵鬧不休的電視里,在孩子日漸長大的哭聲里,在妻子日漸肥胖的腰身里,在父母日漸變深的皺紋里,在自己日漸乏力的身體里。女性多為自己的容顏漸老而焦慮;男人多為年歲漸長事業卻沒有多大進展而愁悶,而不論男女,一到中年,大多都是為自己的前景擔憂。
有調查表明,多數中年人為自己的年齡恐慌過,其中7%的中年人為此擔心而造成心理疾患。盡管陳女士只有36歲,在熟人的眼里依舊年輕美麗,但每天面對著鏡子,她總是感覺面部的皺紋越來越多,人也變得越來越難看了。
尤其是單位新來了兩位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后,看到她們青春靚麗的面容,陳女士禁不住心情一陣復雜。這樣年輕漂亮的新員工越來越多,將來會不會搶了自己的飯碗?眼看著一年年邁向40歲的邊緣,陳女士心中的恐慌日益加劇,她擔心自己人老珠黃失去往日風采,擔心丈夫會因她年齡大、相貌丑而不再愛她,甚至想到若以后丈夫與自己離婚后會娶什么樣的女人。
這樣的恐慌一直持續了半年多,最后在心理醫生的指導下,陳女士通過服藥和心理疏導相結合的治療方法才走出了恐慌。
38歲的許先生在某單位擔任科長職務,看到自己年近不惑但還未升到處級干部職位,再根據年齡推算一下,自己40歲升不上副處,以后幾乎就沒有機會了,于是心中產生郁悶。再加上不少大學同學都買了車子,有的自己還開公司當了老板,心中的不平衡感更是油然而生。
由于心理壓力大、精神負擔重,原本只有幾根白發的許先生如今頭發已經斑白了,只能每隔幾個月到理發店去染上黑色。胡先生在16年前大學畢業時進入國企工作,后來跳槽到外企擔任行政助理,曾以年輕有為、思路開闊而著稱。
隨著職位的逐步升遷,胡先生的不安全感愈加強烈。想想還未干到40歲就自動辭職的前任,再看看新進公司的那些聰明能干的大學生、研究生,他的心情開始沉重,不得不為自己的前景擔憂。
他想再到國有企業或機關謀一份穩定的工作,可這些單位的招聘條件都要求“年齡在35歲以下”。無奈中,年已不惑的胡先生為了保住自己的職位,毅然報考了各種學習班進行充電,因為他不想在任何方面輸給年輕人。結果,心理的重壓、精力的透支,終于使胡先生病倒了。
在精神衛生中心,他說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年輕十歲”。心理學家認為年齡恐慌癥正在中年人中恣意彌漫,如果不及時疏導與調整,將嚴重影響中年人的身心健康。據研究,年齡恐慌癥傳播得最廣泛的是在外企白領中。
當初最早進入外資企業勇敢“吃螃蟹”的人們,現在差不多都已人到中年。比起現在剛進外企的年輕人,他們的心態更為復雜。有的已經感到面臨被老板解雇的風險,有的則覺得自己越來越不適應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環境。
據說解雇一個資深員工而換成兩個年輕人,已是一些外資企業的用人法寶。那些處于中層職位的中年白領,非常強烈地受到后生牛犢的競爭和威脅,他們面臨隨時被老板解雇的風險,又因年過35歲而被眾多招聘信息所排斥,因此感到特別的焦慮和恐慌,這種心理即是“年齡恐慌癥”,也有的人稱之為“35歲現象”。
“35歲以上者免談!”如今,很多招聘單位都會有這樣的年齡限制。據了解,在北京國展舉行的一次招聘會上,兩千多家用人單位竟有六成左右在招聘時把35歲作為一道“門坎”。一些求職白領發出這樣的疑問:“35歲以上的我們就成了邊緣人?”
一些用人單位往往認為,35歲的白領已經在職場上拼搏了好多年,加上這個年齡段的人開始承擔“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重擔,身體狀況大不如前,精力也有所不濟。一些人在身體“透支”的同時,由于工作緊張沒能及時充電致使知識陳舊,無法適應競爭激烈的工作環境。干什么都是進退兩難,這一切似乎都是年齡惹的禍。然而,中年人是不是因此就前景暗淡,面臨被淘汰呢?實際情況顯然不是這樣。
“年齡恐慌癥”是一個心理現象,也是一個社會現象,如果你是一個已過而立之年的中年白領,雖然你無法改變社會上的“唯年齡論”,但你卻可以改變自己的知識結構,放松心情,多學知識,進行“第二次創業”,同樣能夠迎來人生第二個春天。
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杜亞松博士建議,有年齡恐慌的中年人,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列出計劃,每天要完成多少也要有個明確的目標,切忌不顧自己實際能力隨意定目標。同時,要讓自己的心情放松下來,學會以平和心態面對現實,當感到巨大心理壓力和出現悲傷、憤怒、怨恨等情緒時,要勇于向親朋好友傾訴,以消除不良情緒。
有道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你身體好,能力強,還怕別人把你踢了?相信林肯說的那句名言:“生活從四十開始。”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聯系我們:265 073 543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