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我們會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意思是說,人為了追求金錢,可以連命都不要;鳥為了食物,可以失去生命。顯然,這句話諷刺的是貪財的人和貪吃的鳥。實際上,人不僅貪財,有些人對食物的嗜愛,并不比鳥差,為此丟失生命也在所不惜。比如17年前波及全球的那場非典,就是有些人管不住自己那張愛吃野味的嘴,最終引發的。今年春節之交的新冠病毒,雖然目前還沒有定論,但種種跡象也都指向了野生動物。
2020年1月23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團隊在bioRxiv預印版平臺上發表的《一種新型冠狀病毒的發現及其可能的蝙蝠起源》(Discovery of a novel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the recent pneumonia outbreak in humans and its potential bat origin)論文中,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與一種蝙蝠的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一致性高達96%,因而提出新型肺炎病毒或來源于蝙蝠(資料來源:武漢病毒所)。因此,今年的新冠病毒,推測同樣也是有些人管不住那張貪吃野味的嘴惹的禍。
俗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可現實卻狠狠地打了我們一記耳光??雌饋?7年前那場因貪吃野味帶來的非典人禍,并沒有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很多人該吃吃、該喝喝。于是,再次踏入“前車之轍”,引發了新冠災禍。都說沒有反思,就沒有希望,但很多時候,我們恰恰是這樣,好了傷疤忘了疼。
非典災難告訴我們,人應該對自然有敬畏之心。人類雖然自詡為地球上最智能的生物,但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只是一個幼稚的孩童,對地球仍然是一知半解。以冠狀病毒為例,17年前的冬春發生了從果子貍傳至人的非典,2012年沙特阿拉伯發生了從單峰駱駝傳至人的中東綜合征,再至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每一次新病毒的出現,我們對于它們都一無所知,打的我們措手不及、狼狽不堪。而這些,其實都是大自然因為我們不敬畏自然,而給人類帶來的懲罰和教訓,希望我們此后能尊重自然、善待野生動物和生命。可惜,我們似乎“記吃不記打”,總不長記性,相同的錯誤一犯再犯。
同樣不長記性的,還有災難來臨之時的各種謠言四起。例如當年非典時,謠言稱寵物可傳播非典病毒,于是前一天還視為掌上明珠的狗啊、貓啊,紛紛被扔出家門。而今年更夸張,據說甚至連寵物魚和寵物龜也給扔了出來,因為有傳言它們傳播新冠病毒!有時候,愚昧其實比災難本身更可怕。
在各種謠言當中,還有一種每次災難都不會缺席,那就是為災難找一個外部“背鍋俠”來甩鍋。每次災難來臨,都有一批陰謀論者在那里說,這是×國搞的鬼。非典時是這樣,今年的新冠病毒同樣也是這樣。對于科學家們提出病毒來源于野生動物,是人吃了野味而感染的說法,不以為然,堅定認為是×國投放的。總之,災難都是別人帶來的,而自己什么錯誤都沒有,從來都不需要反思。而他們的理由是什么呢?無非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說法,其中每次都要提及的一個證據就是:病毒為何來的這么突然,消失的這么突然?對于科學家已經有定論的非典,借著新冠病毒,現在仍有人不時造謠,認為是外部投放,不承認是人“吃”出來的。
對于新冠病毒,鶇龜先生不敢妄言,因為就連鐘南山院士等著名科學家,目前也沒有確定到底是從何而來,這有待于科學家們的進一步研究。但對于非典病毒從何而來,又是如何消失的,還是可以說道幾句的。當年非典發生時,鶇龜先生正在北京,見證了非典病毒從發生到消失的整個過程。對照今天,也可以說“歷史是驚人的相似”。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非典病毒是如何來的,又是如何消失的,以及對我們今天防御新冠病毒有何借鑒意義,以正視聽。
一、非典病毒是如何來的?是人為的嗎?
17年前非典病毒剛出現時,和今天的新冠病毒一樣,我們對它一無所知。從2002年12月初廣東河源市出現第一例(為廚師),一直到2003年4月中旬,在中外科學家共同努力下,才最終確認這是一種冠狀病毒。雖然確認了病毒種類,但是對它到底是從哪里來的,卻一籌莫展,不知道它來自何方。
最初科學家們將罪魁禍首鎖定為野生動物市場上的果子貍,因為病毒確實直接來源于它(貪吃野味惹的禍)。但后來研究又發現,北方的果子貍并沒有攜帶這個病毒;只有那年冬天,廣東地區的果子貍身上有這種病毒。并且實驗結果還表明,感染了非典病毒的果子貍也有發熱癥狀,這明顯與病毒自然宿主不同(病毒會與自然宿主和諧相處,不會使宿主致病)。因此,科學家們認為果子貍可能只是中間宿主,它是被其他動物感染的。為了確定到底是那種動物(即病毒自然宿主)感染了果子貍,科學家們開始了在全國范圍內的漫長尋找之路,這一找就是十幾年。
由于遲遲找不到非典病毒的自然來源,這就為病毒的人為來源說帶來了市場。如南開大學教授、某軍事思想理論家,就公開說非典病毒是×國的基因武器。此外,還有人為此專門著書立說。但類似這樣的說法,大部分生物學家特別是基因專家都認為“這樣的懷疑是非常不好的,必須要有科學基礎才行”,基本是當成“無稽之談”來看。
雖然非典病毒的自然來源難以確定,但科學家們并沒有停止尋找的腳步。2005年9月,香港大學袁國勇教授研究小組懷疑野生蝙蝠才是非典病毒的自然宿主;而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和動物研究所張樹義研究員等科學家也將溯源集中在蝙蝠身上。但由于沒有確切的證據,學術界對此有爭議,當時并沒有定論,尋找還在繼續。
為了追蹤非典的真正來源,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石正麗與崔杰課題組自2011年起,對云南省一處洞穴的菊頭蝠種群開展了為期5年的長期監測。2013年,該課題組在中華菊頭蝠體內分離到一株與非典病毒高度同源的冠狀病毒,進一步證實中華菊頭蝠是非典病毒的源頭。
長達5年的監測結束后,石正麗研究團隊于2017年底發表了研究結果,在64份蝙蝠糞便粒和肛拭子樣品中檢測到非典樣冠狀病毒RNA,并對15株在該洞穴發現的毒株進行了全基因組序列分析。結果表明,非典冠狀病毒的全部基因組組分都可以在這個非典樣冠狀病毒的天然基因庫中找到,二者基因吻合度為99%,并且沒有人為修改痕跡,是自然的。也就是說,非典病毒人為來源之說被證實為錯誤的說法,并無科學依據。
至此,非典病毒的自然宿主確定為云南山區的中華菊頭蝠。香港大學知名微生物學家袁國勇教授評論稱:“這項發現告誡我們需減少對蝙蝠等野生動物棲息地的侵擾、杜絕野生動物市場交易,這對于防止新發傳染的發生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經過中外科學家十余年的不懈追蹤,非典病毒的自然源頭,最終鎖定為中華菊頭蝠,這已經為基因測序所證實。因此,上文中提到的人為來源說,也就不攻自破了。那么,藏身在云南偏僻山洞里中華菊頭蝠身上的病毒,又是如何傳播到人身上的呢?這就是某些人那張管不住的嘴惹的禍。
這里引用鐘南山院士前不久接受記者采訪時的說法,來解釋這個問題。作為病毒的自然宿主,中華菊頭蝠感染了其他動物,如果子貍,這些被感染的中間宿主又被人捕捉去吃掉,病毒借此轉移到人身上,引起了在人群中的傳播。也就是說,這是人嘴貪吃惹的禍。
綜上所述,非典病毒到底從何而來,經過科學家們十幾年的持續追蹤,經基因測序分析,現在已經確認為中華菊頭蝠是源頭(自然宿主),經蝙蝠感染中間宿主(如果子貍),最終因人吃“野味”而感染,并不是某些陰謀論者所說的人為原因。
二、非典病毒是如何消失的?
17年前的非典病毒和今天的新冠病毒一樣,都是沒有特效藥的。被病毒感染了以后,康復靠的是自身免疫力,也就是說,這個病毒無敵手。那么來勢洶洶、并無敵手的非典冠狀病毒,為何突然就消失了呢?作為當年的親歷者,非典病毒的消失,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嚴格的自我隔離,二是氣候不再適合病毒生存。
(1)自我隔離使得非典病毒找不到新的宿主寄生
病毒不同于細菌等其他微生物,它沒有細胞結構,無法獨立生存,需要利用宿主細胞內的營養物質生存。病毒一旦離開原宿主(感染者),找不到新的宿主寄生,很快就會死亡(一般幾個小時至24小時)。非典病毒通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體外,通過噴嚏、飛沫等形式傳播,也可以通過接觸傳播。因此,只要人人自我隔離(如佩戴口罩),阻斷病毒的傳播途徑,使其找不到地方寄生,在外面飄著很快就會死亡(24小時內)。
以鶇龜先生當年為例,2003年4月下旬開始停課、封校,分發口罩,之后兩個月的時間內,活動范圍一直是宿舍、食堂和校園。正是由于這樣的自我隔離,使得非典病毒離開病毒攜帶者后,找不到新的宿主,也就有效減少了新的感染。
(2)氣候不適合病毒生存而自然消失
雖然17年前也如今日一般,全國眾志成城抵抗非典,并且取得了最終勝利。但實際上,非典病毒真不是被我們打敗的,而是它自己選擇消失的。消失的原因,除了因為隔離找不到新宿主以外,另一個原因就是氣候不再適宜。
冠狀病毒雖然傳染性很強,但其實比較脆弱。該病毒對熱敏感,高溫會使其受到抑制,由于這個特點,在秋冬和早春容易流行。同時紫外線、含氯消毒劑、碘伏、0.1%過氧乙酸等都可在短時間內將其殺死。
17年前的非典,發生時間與今天新冠病毒一樣,都是冬末早春,也就是氣溫低時。很多陰謀論者動輒問“為何發生在春節”,這是因為春節期間氣候適合冠狀病毒的生存繁殖;同時,過年吃“山珍野味”在很多地方幾乎是習俗,這就不難理解,為何非典和新冠,兩次疫情都出現在春節期間了。
由春季到夏季,隨著氣溫的不斷上升,陽光逐漸強烈,紫外線輻射增強,環境越來越不適合病毒生存。以北京為例,在2003年5月以后,當年北京新增人數逐步減少,至5月29日,首次出現零新增。至6月底,非典疫情也就結束了。
綜上所述,非典病毒的消失,并不是某些人所言的“突然消失”,這是在全國上下嚴格自我隔離,使病毒找不到新的宿主寄生,以及隨著氣溫升高,不再適合病毒生存所致。
三、非典病毒的來去對今天新冠病毒防御的借鑒意義
17年前的那場非典災難早已過去,但它反映出的經驗和教訓,對于我們今天仍有借鑒意義。實際上,今天的新冠,就是我們沒有“吃一塹長一智”的結果。那么,非典留給我們的借鑒意義有哪些呢?
(1)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管住自己貪吃的嘴
時至今日,雖然科技取得了很大發展,但我們對大自然的認識仍然十分有限,自然界中還有大量我們無法認知的病毒。我們應該對大自然有敬畏之心,不能肆意妄為。地球離開了人類,仍然是地球;而人類離開了地球,至少現在是無法生存下去的。
地球上的生命,小到細菌、病毒,大到鯨魚,每一種生命都有自己的使命。例如讓我們聞之色變的致病性細菌、病毒和真菌等,在自然界中它們起到的是分解動植物尸體、凈化環境的作用,同時也具有促進物種進化、優勝劣汰的作用(年老、體弱的生物更易染病,留下更為強壯的)。每一種生命在自然界中各司其職,才能維持整個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才能讓人類有個適宜的生存環境。
因此,我們應該尊重大自然中的每一個生命,它們也和我們人類一樣,有在地球上的“生存權”,而不是任我們處置的私人物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也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非典的發生,就是因為我們漠視野生動物的“生存權”,肆意捕殺、貪吃“野味”帶來的結果。病從口入,管住我們那張貪吃“野味”的嘴,不要肆意侵襲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杜絕獵殺、交易野生動物,避免類似的事件再次發生。如果說17年前的非典還沒有引起我們足夠的警覺,那么再次發生的新冠病毒,真的應該要讓我們徹底警醒了。退一萬步說,就算真如某些陰謀論者所言,這些病毒是人為的,可這些病毒在野生動物身上,你只要不獵殺、吃野生動物,病毒又怎能找上你?
(2)嚴格自我隔離,不要有僥幸心理
非典已經過去17年了,但一直到現在,仍沒有研制出特效藥,也沒有疫苗。這次的新冠病毒,和非典一樣,都屬于RNA病毒(艾滋也是RNA病毒),沒有特效藥。因此,我們切不可掉以輕心,不要心存僥幸。非典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人人做好防護,嚴格自我隔離,杜絕了病毒的傳播途徑,即可避免新的感染。新冠病毒和非典病毒具有同源性,因此我們也應該同樣處理,嚴格做好自我隔離,就是對抗擊疫情的最大貢獻。
(3)不信謠、不傳謠,理性、不慌亂
每當災難來臨,同時也是各種謠言泛起的時候。對此我們應該有個理性的認識,不信謠、不傳謠。非典和新冠病毒都屬于RNA病毒,目前都是沒有特效藥的,因此類似吃某某東西可以防新冠的說法,都是沒有根據的。更不要為此去參與慌亂搶購,并沒有什么意義,還有可能因為搶購而增加感染的機會。
對于非典病毒的來源,現在已經被科學家們確認為是自然來源,云南的中華菊頭蝠是其自然宿主。而本次的新冠,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也可能和某種蝙蝠有關。因此,網絡上某些陰謀論者販賣的“人為來源”之說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這種出了災難,就找“背鍋俠”甩鍋的做法,其危害是忽略了對我們自身不當行為的反思,絲毫不提直接原因吃野味導致的病毒傳播。沒有反思,不能吃一塹長一智,以后類似的事情就難免一次次發生。從非典到新冠,正是這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危害是巨大的,我們需要自覺抵制這樣無根據的說法,以免產生麻痹大意。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聯系我們:265 073 543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