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住院陪護難是一個老話題。近來,又有兩個案例引發關注。一是一位北京市民在幾家醫院輾轉住院大約70天,經過醫保報銷后自付醫療費1萬多元,而護工費比醫療費還高,支付了1.7萬余元。另一個是有患者家屬向媒體反映,因醫院不允許家屬陪護,自己只能每天在病房外守候。
對于普通家庭來說,不少患者都希望自己的家屬來陪護。一來,錢是辛辛苦苦掙來的,能省則省;二來,家屬更了解患者,照顧更細心,有利于患者治療和康復。更重要的是,患者家屬花錢請了護工,可一些護工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操守不盡如人意。這些護工之所以護理能力不足,與行業入職門檻低、培訓不規范等有很大關系。比如,有的家政公司招聘護工時,不限學歷、無需相關經驗,年齡最好是四五十歲,吃苦耐勞、手腳麻利即可。
一邊是想自行陪護而不得,另一邊是請護工有可能花冤枉錢,患者家屬的遭遇引發共情。
板子是不是應該打到醫院身上?仔細一想,沒這么簡單。醫院的一些病區不允許家屬陪護有其合理性。比如,傳染病區遵循傳染病管理規范,家屬不能隨便進出。此外,如果醫院不參與陪護服務,一旦在陪護過程中患者出了問題,容易出現醫患矛盾。然而,讓護士承擔患者所有的護理工作既不現實也不合理。
盡管如此,壯大陪護人員隊伍、提供住院陪護服務,醫院依然責無旁貸。在醫院護理資源獲得有效補充之前,或許破局之道在于培養醫療護理員。2022年4月份,國家衛健委印發《全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在補齊護理短板弱項方面,提出“建立完善護理崗位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和發展醫療護理員職業隊伍”。一些地區也開始了相關的嘗試。2022年8月份,福建省開始組織實施公立醫院“無陪護”病房試點工作。
從試點經驗來看,無論是醫院的護理員制度逐漸完善,還是護理員經過職業培訓后持證上崗,要確保“無陪護”病房護理服務能夠長期、健康運轉,都需要資金支持。未來,不論是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還是推出相關扶持政策,都不宜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實際情況的實施方案。對于醫院來說,需要醫患雙方多理解與配合,給患者和家屬多一點自由選擇的空間,由此才能照亮“零陪護”之路。
(轉載自《經濟日報》)
關鍵詞:
推薦閱讀
Copyright (C) 1999-20120 關于我們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