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九臺區龍嘉街道紅光村里,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園風光鋪陳開來,形成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新業態。 梁闖 攝
盛夏時節,稻香漸濃,九臺區龍嘉街道紅光村里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沿著觀光棧道一路走過,競相綻放的鮮花、巨幅的“稻田畫”、相映成趣的稻田鴨……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園風光鋪陳開來,吸引眾多游人前來“打卡”。
紅光村坐落在飲馬河西岸,是一個典型的朝鮮族聚居村,過去以種稻聞名,素有“稻村”的美譽。如今,他們以稻為媒,結合農田建設、觀光農業、休閑采摘,搞出了稻田公園的新名堂——在田里種植彩稻,繪制一幅幅美麗的“稻田畫”;在稻田邊種植鮮花、修建棧道,精心打造景觀小品;配合稻田風光,深挖農耕文化建起村史館和稻米產業展覽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新業態。
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這幾年,風光秀麗的紅光村,逐步完善耕種體驗、民俗文化、稻米產業、特色餐飲等功能,讓這座原本普通的小村莊,搖身一變成了“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登上稻田公園里的觀景臺遠望,276公頃稻田盡收眼底,俯瞰綠油油的美景,在“宜居宜業 和美鄉村”八個大字的映襯下,這里的“稻田畫”進入最美顏值期,通過景觀圖案表現人們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向往和追求。
“現在有50多家旅行社,把紅光村納入了旅游行程,旺季時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說起村里的旅游產業,龍嘉街道相關負責人張惜茗深感欣喜,“過去村里的小田塊,都變成了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在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發展鄉村旅游業,不僅實現了水稻種植村企聯營,機械化生產、標準化作業、規模化經營,還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扮靚了美麗鄉村,活躍了地方經濟。”
“撲通,撲通……”稻田公園的角落里,稻田鴨嘎嘎的叫聲和嬉鬧的拍水聲引來小朋友們的一陣歡呼,講解員向來此研學的孩子們介紹起稻田養鴨,“田養鴨、鴨肥田,鴨子直接承擔起除草、除蟲的任務,排泄物還可以增強稻田的有機成分,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今年,紅光村還創新推出研學游項目,與旅游企業合作開發體驗式課程,打造鄉村旅游品牌。插稻秧、賞稻畫、聽蛙聲、做美食、逛展館……相繼有數千名中小學生到此體驗稻米文化。
“老一輩人都經歷過農耕,但現在的孩子對農耕文化了解得很少。這里的農耕體驗項目非常接地氣兒,很適合開展研學游活動。”家長郭女士說,“這兒太美了,走在稻田里看著美景,呼吸著新鮮空氣,心情特別舒暢。”近年來,鄉村旅游及其相關產業,逐漸成為紅光村強村富民的支柱產業。今年,全村已接待游客10萬人次,旅游業為鄉村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良機。
聚焦“種好糧、辦工廠、鄉村面貌大變樣”三件大事,紅光村已開始謀劃建設“一河兩岸田園綜合體”,大力發展都市農業、城郊農業、集約高效農業,持續豐富旅游業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鄉村更加聚人氣、有活力。
關鍵詞:
推薦閱讀
Copyright (C) 1999-20120 關于我們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