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工,劉工,您快來給看看!這個新型轉向架的安裝是否符合設計原理。”聽到一位操作者“求助”,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國家軌道客車工程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劉兆金聞聲趕去,在告知對方新型轉向架的設計意圖后,他建議說:“可以往螺栓上涂些潤滑脂,通過降低摩擦系數達到螺栓緊固的目的,這樣能更好地確保行車安全。”這是記者1日下午在中車長客轉向架事業部看到的一幕。
見員工上手了,劉兆金又匆匆趕往國鐵事業部制造中心調試產線組。當天,他跟師傅、正高級工程師周殿買約定好了,要一起商量一下如何通過轉向架設計結構的優化來提高列車時速,滿足車輛“輕量化”“智能化”的時代需求。像這樣的深入研討、思想碰撞、達成共識,幾乎每天都會在師徒間上演。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自主創新理念貫穿發展軌跡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中車長客“自主創新、領先領跑”的企業創新精神,為幾代技術研發人員注入了拼搏之魂、前進之力。
這一點,今年56歲的周殿買體會非常深。“1991年剛入廠時,年輕的我對創新的理解并不深入,基本上就是公司需要我干什么、老師傅教我什么,我就去做什么。”真正讓周殿買意識到自主創新重要性的時間節點,發生在中國引進高鐵后。“2004年,國家進入高速鐵路的大規模建設時期,實現高鐵跨越式發展,人們的目光都聚焦于中車長客,我們在‘引進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秉承‘自主創新、領先領跑’的企業創新精神,研制出技術有所改進和提升的‘和諧號’。”從最初的“綠皮車”,到“和諧號”“復興號”,再到閃耀北京冬奧會的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周殿買可謂歷經了中國高鐵從“追趕”到“領跑”,再到驚艷世界的全過程。
如果說,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達速運營,標志著我國全面掌握系統集成、轉向架等動車組九大關鍵技術,建立起一套涵蓋設計、制造和運用考核的產品研發流程體系,那么,以此為基礎,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則首創了“鷹隼”頭型,并在世界范圍內首創高效智能應急自走行技術,在應急牽引、碰撞吸能、電磁兼容等20多項基礎研究上實現重大突破。
肩負重任攻克“卡脖子”難題
作為中車長客轉向架技術研發領域的“大拿”,周殿買究竟帶領技術團隊攻克過多少“卡脖子”難題?
他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在研制復興號智能動車組過程中,我們對轉向架的軸承震動溫度監測、空氣彈簧的壓力檢測,以及超員報警等多項技術進行優化設計,解決了一系列的科技難題,實現了技術上的創新和突破。”在周殿買眼中,高鐵技術需要不斷根據時代所需進行自主創新,特別是面向當前高鐵“輕量化”“智能化”趨勢,作為技術人員更要扛起重任,投入更多精力開展新型材料轉向架的技術攻關。據了解,轉向架是軌道車輛九大關鍵系統之一,是列車的走行機構,其性能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車輛的運行品質和行車安全。中車長客轉向架產品涵蓋不同軌道交通車輛,在高速變軌距轉向架、高速軸箱內置式轉向架等方面引領國內發展方向。
目前,最為關鍵的“卡脖子”難題便是如何通過提升構架的振動頻率,使轉向架的運行性能更好。目前,該項技術正處于試制、試驗階段,一旦新材料、新技術得到應用,將使列車構架的重量減輕40%左右,滿足列車“輕量化”“智能化”需求,形成中國制造業在國家“雙碳”戰略引領綠色發展道路上的生動實踐。
師徒傳承構建新型人才格局
參加國家項目近10項,撰寫論文20余篇,獲專利50余項、省部級獎項10余個,主持和參與標準編制5項……在自身成材的同時,周殿買不忘對年輕人的培養。如今成為中車長客技術團隊重要力量的劉兆金,便是周殿買帶出的最為得意的徒弟。
“咱們現在要探討轉臂式定位設計,想想怎么在整車運行中將不利因素減到最低。”一見面,周殿買就迫不及待地拉著劉兆金直奔主題,看著師徒倆的認真勁兒,一群年輕的技術人員眼睛都不眨,生怕漏掉了某個關鍵知識點。
在中車長客,導師帶徒共同攻關的工作方式,已經成為企業創新發展中的重要環節,師徒關系也從以往的單向灌輸,逐漸變成互相學習。
37歲的劉兆金就是這樣一位承上啟下的技術人員。“從我第一天上班起,師傅就傳給我一種理念——對待轉向架研發工作要認真、認真、再認真,要傳承‘自主創新、領先領跑’的企業創新精神。如今,我也將這些傳給我的徒弟們。他們中很多是‘95后’,他們是推動中國高鐵的未來力量。”
老師傅的豐富經驗,年輕人的創新活力,在中車長客互相促進,為企業發展構建起求教、追趕、超越的新型人才格局,使“創新”這一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始終激越著澎湃動能。
關鍵詞:
Copyright (C) 1999-20120 關于我們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