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解放J7智能工廠。
“吉林一號”組星發射狀態等比模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車長客股份有限公司高速動車組制造中心調試產線。
開欄語
時間的長河奔涌向前,奮斗的腳步永不停歇。剛剛過去的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也是長春振興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長春人民眾志成城、改革創新、砥礪奮進,認真落實“一主六雙”高質量發展戰略,扎實推進“六城聯動”,深入實施“十大工程”,全面開展“四個服務”,推動長春振興發展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回顧2022年,成績來之不易;展望2023年,目標催人奮進。從今天起,本報推出“堅定信心育新機 勇毅前行開新局”系列專版,圍繞長春如何尋找新賽道育新機、如何緊盯大項目積蓄新動能、如何持續推動“六城聯動”走深走實等方面推出系列綜合述評,盤點過去一年的經驗做法、亮點成效,讓人們堅定發展信心,在應變局中育新機;展望未來,讓人們在鼓足干勁中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不斷開創長春振興發展率先突破新局面。
入選“國家隊”,沖擊“世界冠軍”,長春汽車產業集群踏上先進制造業高地;
中國首批量產L4級自動駕駛乘用車——紅旗EV驚艷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
“吉林一號”在軌衛星數量增至83顆,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亞米級商業遙感衛星星座;
中車長客研發生產的世界領先新型“復興號”高速綜合檢測列車成功上線,中國高鐵再次驚艷世界;
……
面對2022年多輪疫情沖擊、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各類風險挑戰疊加的特殊形勢,長春工業踔厲奮發,搶抓新項目、澎湃新動能,在補短板、鍛長板、強韌性上齊發力,推動產業蓬勃振興,挺進工業轉型新賽道。
豪情:
汽車產業風景這邊獨好
作為長春產業布局中最耀眼的名片——汽車產業,正奏響北國春城高質量發展“最強音”,這也是長春工業挺進創新轉型新賽道的底氣所在。
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一汽紅旗繁榮工廠仍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無人物流車在廠區自如穿梭;生產設備實時“匯報”自己的運轉狀態;數十臺機器人各司其職,機械手臂有條不紊運行……在這一高度現代化的生產線上,每分鐘就有一輛紅旗車下線。
一汽解放J7智能工廠也是一幅“人機共舞”的現代場景。這是一座世界級商用車整車“智”造基地,在生產、質量、設備、物流、能源等方面全過程廣泛應用了數據采集及分析、信息智能推送與智能決策等行業前沿技術,使一汽解放快速駛入高端化、智能化、國際化頂級汽車智能制造賽道。
在長春,汽車產業高高昂起的“一汽龍頭”,帶動全產業鏈舞動出巨大發展能量。
中國一汽連續19年居中國企業500強最具價值品牌汽車行業榜首,引領大陸、博世等國際領軍企業齊聚我市,帶動富維、富奧、富晟等本地企業高速成長。目前,我市汽車產業集群零部件產業規模近1600億元,擁有50億級企業6戶、10億級企業36戶。在上下游配套企業中,404戶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這些企業馳騁在研發創新的賽道上。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在國家工信部組織開展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競賽中,我市汽車產業集群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上榜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名單,成為目前東北地區體量最大的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先進制造業集群,被譽為制造業的“國家隊”,處于行業領域領先地位,其有資格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合作,沖擊“世界冠軍”。
對于加入“國家隊”的長春汽車產業集群來說,未來可期。市工信局負責人表示,未來,我市汽車產業要大力實施“16517”工程,全力構建汽車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增長極,即建設1個萬億級汽車產業集群,推動紅旗、解放、奔騰、大眾、豐田、奧迪6大整車廠做優做強,推動億元以上汽車零部件企業達到500家以上,打造100公里最佳集群配套半徑,實施整車引領、強鏈補鏈、科技創新、新能源躍升、智能網聯、數字轉型、卓越成長7大專項行動,努力推動我市汽車產業集群向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沖擊!
創新:
繪就工業轉型新底色
走進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項目現場,只見工人們干勁十足,緊張有序忙碌,機械設備也開足馬力,有條不紊地調運建材……該項目在2022年11月底提前完成暖封閉,目前正進行內部施工,預計2023年年末實現預批量生產。這是奧迪在華首個生產純電動車型的生產基地,使用綠色電力并通過生物膜和反滲透膜的深度處理,實現廠區污水高回收利用,實現“零碳”標準。
同時“更新”的還有新能源汽車關鍵核心零部件鏈條。奧迪一汽新能源汽車項目建成后,將打造汽車生產制造的全價值鏈,附近30公里半徑內將集聚50%的項目配套供應商,發揮強鏈延鏈補鏈的巨大作用。
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動力電池項目進展迅速。項目建成投產后每年可滿足20萬輛電動汽車配置需求,年產值可達150億到200億元。
此外,富賽電子產業園、玲瓏輪胎、中法智能產業園等一批關鍵汽車零部件項目也相繼開工建設、竣工、投產,助推傳統汽車產業向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轉型升級。
在長春,從傳統的機械加工,到自動化生產線,再到“綠電”“零碳”智能工廠,在新能源這條新賽道上,我市向“新”而行,一場推動實體制造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產業革命正在加速推進。
中國一汽構建了以長春為總部的“四國十地”全球化研發格局,完善了紅旗品牌“兩部六院”研發體系,全新打造C+級電動化智能網聯汽車平臺,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內領先、世界先進水平,實現紅旗、解放、奔騰三大自主品牌十大關鍵技術突破。
我市還全面啟動“旗智春城”行動,圍繞人、車、路、管、云、用融合應用,持續推動6大類99個智能網聯基本場景、43個網聯場景示范,打造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北方)示范“長春樣板”,為長春國際汽車城不斷注入新的發展動能。
駛入“新能源賽道”,我市的布局并不止于汽車產業。設計生產了“復興號”、京張高鐵智能動車組的中車長客,搶抓“雙碳”時代機遇、加快綠色低碳發展,其研制的中國首列新能源城際電動車組,可以在不接觸電網的情況下續航超過200公里。搶抓“白城-長春-延邊”“哈爾濱-長春-大連”氫能走廊建設機遇,大力實施氫能利用示范攻堅,推動中科院長春應化所PEM電解水制氫設備、國電投PEM電解制氫和氫燃料電池產品線、國電投長春綠動PEM制氫設備投入批量示范應用,推動中國一汽把氫能領域技術研發和整車生產全部布局在我市,全力打造世界知名、國內領先的“長春北方氫谷”。
逐夢:
引領經濟發展新未來
“10、9、8……3、2、1,發射!”2022年12月9日,隨著最新8顆衛星順利升空,我國規模最大的商用遙感衛星星座——“吉林一號”在軌衛星數量增至83顆。星座的地物分辨能力、拍攝覆蓋能力、快速響應能力進一步提升。
在“吉林一號”背后,一大批與衛星有關的企業迅速崛起。它們上下游銜接、資源互補,構成航天信息產業集群,為吉林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冉冉升起的“新星”,也是長春工業挺進新賽道的一次“搶跑”。發展先導性產業,將為我市搶占新賽道、培育新優勢、邁向中高端帶來窗口機遇,推動長春形成全球創新人才、企業、要素集聚的新高地。
在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方面,我市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聚焦“六新產業”“四新設施”和打造1個萬億級、6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做好延鏈強鏈文章,搶占新興產業制高點,積極布局未來產業新賽道,加快培育一批“獨角獸企業”和“瞪羚企業”,形成多點支撐、多業并舉、多元發展的產業新格局。
圍繞打造“長春藥谷”,我市全力推動金賽國際醫藥產業園、圣博瑪超高性能醫療器械產業化、海悅藥業總部生產基地等標志性重大項目加快建設;全力打造長春新區創投空港產業園、聯東U谷長春新興產業科技園等8個生物醫藥特色園區;全力保障百克生物帶狀皰疹疫苗、海悅藥業非諾貝酸片、圣博瑪聚乳酸骨釘等一批重點產品順利上市;全力推進江林生物與百克生物合作開發癌癥治療小分子藥物、阿爾茲海默癥疫苗等科技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全力引進醫藥合同定制研發外包服務機構(CRO)、醫藥合同定制生產外包服務機構(CMO)、醫藥合同定制研發生產外包服務機構(CDMO)等第三方服務平臺。2023年,全市生物醫藥產業力爭同比增長10%以上。
圍繞建設“長春光谷”,我市全力推動長光辰芯、長光衛星等一批優秀企業加快上市進程;全力推動經開區光電信息產業園二期和三期工程和長春新區長智光谷加快建設,并加快企業入駐、竣工投產;全力推動禹衡光學與中國一汽合作,加速推動車用傳感器上車測試;全力推動求是光譜、中科稀土等企業與國內龍頭企業合作,共同推出高端消費電子產品;全力推動“吉林一號”星座建設,力爭實現在軌衛星140顆目標。2023年,全市光電信息產業力爭同比增長10%以上。
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我市實施了雙倍增工程促“雙翼齊飛”。圍繞生物醫藥和光電信息兩大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雙翼”,依托高新區、經開區和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打造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帶,依托經開區、北湖科技開發區打造光電產業發展帶,全力打造“長春藥谷”和“長春光谷”雙帶雙基地。三年內實現投資和產值“雙倍增”。同時,推動農產品加工、新材料和能源產業提升規模、強化創新、延長鏈條,實現高速、平穩、健康發展,全力夯實工業經濟“基本盤”。
綻放:
搶抓產業發展新機遇
瞄準新賽道,不少“專精特新”企業搶抓產業發展新機遇,蓄勢發力尋求新突破。
除了長光衛星,長春捷翼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也榮登“獨角獸”企業榜單,成為汽車零部件領域輕量化與科技創新的領跑者和經濟增長的風向標。“未來,我們的直流充電技術將致力于解決新能源汽車的充電焦慮問題,僅10分鐘就可充滿80%的電量。”捷翼公司總經理王超說,隨著新能源汽車的不斷發展,他們將持續加大創新研發投入,真正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難題,實現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輕量化、高速化、快充化。到2025年,企業致力達到百億級規模,核心技術專利爭取突破1000項。
作為國內首家研發成功亮色度逐點一致化校正技術及現場校正技術的企業,長春希達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在行業內率先推出了“綠色超高清”倒裝COB顯示屏,形成了器件封裝、產品設計制造、整機安裝及服務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負責數字長春投資、建設和運營的東北亞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緊抓產業風口,在智慧城市建設和運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科技園區建設運營、數字產業投資與招商等四個方面陸續投資近200億元,目前正朝著全市數字經濟龍頭企業、數字產業投融資平臺、數字經濟招商引資平臺三個發展目標邁進。
長春致遠新能源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搶抓新能源發展機遇,積極推進鋰電池負極項目,進一步完善配套產業鏈。目前項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
作為我省首家被工信部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樹立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案例”的長春三友智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正緊鑼密鼓地加強數字化建設、客戶開發、科技創新。
此外,禹衡光學、光華微電子、合心機械、祈健生物等一批“專精特新”企業也在細分領域高歌猛進,其技術水平和產品市場占有率居國際、國內領先,成為“單打冠軍”和“隱形冠軍”。
截至目前,全市各級“專精特新”企業已由2021年年底的485戶增長至1037戶。其中,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由27戶增長至39戶,增長近50%;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由84戶增長至259戶,增長208%;市級“專精特新”企業由374戶增長至739戶,增長198%。
布局新賽道,謀求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小而專”的“專精特新”企業。對于這個企業群體,我市始終用心呵護,啟動實施了“專精特新”企業主體培育、創新發展、強鏈補鏈、數字賦能、質量品牌、融資服務、人才引培、公共服務、創業孵化、營商環境“十大提升行動”。下一步,我市將加快構建“專精特新”企業“3168”梯度培育體系——到2025年,全市“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庫企業要達到3000戶以上,市級“專精特新”企業要達到1000戶以上,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要達到600戶以上,國家級“專精特新”企業要達到80戶以上,引領和帶動全市中小企業創新發展、高速發展、高質量發展。(攝影/張揚)
推薦閱讀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