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了到我們那兒轉轉,變化大得很!”玉雙路是王明成回家的路,這條路他已經走了幾十年。在成都初秋的暖陽下,王明成踏上這條舒心的回家路,走過如今時尚、現代、漂亮的街道,臉上洋溢著溫暖愜意的笑容。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在提升城市現代治理能力上先行先試,成都認真落實黨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深入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堅持不懈、久久為功,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把連接最后一公里的“回家路”,真正打造成服務群眾的幸福路。
串街鏈巷的“回家的路”今年已建成783條,市民上下班、上下學每天都在走的這條路,在變得美麗、舒適、溫暖、安全的同時,新經濟、新業態也培育了起來,串起市民幸福的回家時光……
玉雙路
逢人便夸,現在成網紅打卡街了
13個微劇場加入 城市老街變身燈光秀場
“以前,人行路面老化受損,下雨天一不小心就濺一腳泥水。”回憶起改造前的場景,70歲的老黨員王明成直搖頭。現在不一樣了——沿街建筑外立面、店招、人行道、行道樹、花臺、路面等全部煥然一新。王明成在玉雙路3號院住了30年,這樣的變化讓他十分欣喜,逢人便會夸贊一番,“現在成網紅打卡街了!”
“好!!”“安逸!”晚上7點,玉雙路的路面、墻面瞬間變身成了“光影屏幕”,“燈光秀場”吸引著附近不少小朋友前來玩耍,他們興致勃勃地跳著、笑著。城市老街閃亮變身最炫目的燈光秀場,為整個街區和片區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不止于互動燈光、立面投影,玉雙路的路燈也照進了“蓉漂”牟麗心里。牟麗在玉雙路上的一家醫院工作,每當夜晚她下班走出來時,“柔和的燈光和光影秀讓我的疲憊感一掃而光。走在這條路上,是一種很溫暖的視覺享受。”
玉雙路,西連武成門橋,東至一環路口。2002年3月,玉雙路正式建成通車,被視為第三條東西交通主動脈,與鄰近的天祥街和祥和里構成了成都最老的休閑生活區。10多年間,新樓變成了老樓,新街變成了老街。
此次玉雙路城市更新,對既有建筑物、街道景觀進行了整體煥顏提升。街道融入了新藝術裝飾元素,立面進行全面整治升級。以“成華記憶”“染坊閑話”“川劇革新”“計量風云”“綠玉滿雙”等為設計主題,共打造了13個光影微劇場。
啟動之前,關于玉雙路打造的壩壩會,在祥和里社區開了好幾場。“我們把居民骨干、黨員代表、商家骨干叫到一起,用PPT展示設計圖、效果圖。”祥和里社區書記閔麗告訴記者,“幾場壩壩會就一個主題:為大家答疑解惑。”
在打造期間,安裝光影秀的設備需要將釘子釘在居民的窗戶旁,70多歲的劉方生明確表示不愿意安裝,擔心影響到窗戶的穩定性。社區工作人員幾次敲開劉大爺家的門,第一次拿來了居民都簽訂換窗戶的同意書,“大爺,窗戶都是統一安裝,只是在旁邊釘個釘子。”第二次拿來了安裝光影設備的圖紙,“你看嘛,這個釘子是釘在墻上的,不會影響窗戶。”最終,社區工作人員向劉大爺解釋清楚了他的疑惑,他同意了安裝。
裝好后,從窗戶上看下面的動態光影,成了劉大爺每天的娛樂項目之一,經常看到他在窗口樂呵呵地笑著。
除了玉雙路,音樂大道穿上了彩色的音樂外套,東郊記憶的霓虹交互鋼琴步道吸引來了大量市民游客,臨江路升級為了書院文化街巷……老街因城市更新又展現出鮮活靈動的一面,為片區帶來了更多流量和生機。
星科北街
以前雜亂的小街,而今共治共建共享
引入新希望集團 共同編制街區業態
一條曾經業態、環境相對雜亂的小街,是如何變身的?金牛區星科北街給出的答案是: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商業化邏輯運營。
不下雨的午后,李伯伯喜歡坐在街區的小廣場納涼。和老伙伴們下下圍棋、嘮嘮嗑。他的身后,是一家家干凈整潔的店鋪——中糧鮮飪家、當代少年之家、蓮府鮮面坊、新生源母嬰延續護理中心……業態十分豐富。
“以前哪兒有這么巴適,沿街好些都是麻將館、修車鋪等。噪音問題都投訴了好多次。”李伯伯在這條街住了10年,曾經的樣子他記得很清楚。
擯棄沿街為市的粗放型商業形態的弊端,如今的街區已徹底改頭換面。不僅從硬件條件上對街區整體形態進行綜合改建,還按照生活性服務業特色街區的目標,注重商業化邏輯,對街區商業業態進行了整體規劃。
“變身”的邏輯已經十分清晰,九里堤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陳瑜告訴記者,街區引入新希望集團共同編制街區業態。成立“街區營商共治委員會”,定期舉行由街道、社區、運營公司、街區商家共同參與的“四方會議”解決街區問題,共同維護街區環境秩序,實現街區的共治共建共享。
“原來都是直接解決問題,現在是坐下來商量解決問題!”陳瑜頗有感觸。這條“回家的路”不僅是連接市民回家的最后一公里,更成了連接政府、企業、商家和老百姓之間的關鍵一公里。
隨著一同“新生”的,還有另一邊的棗子巷。街區引入專業運營公司,推動消費業態從“低端作坊”向“精品小店”轉變。日間環境優美,夜間色彩繽紛,主題特色鮮明,商業業態豐富……從空間建造到場景營造,從生態到業態,如今的棗子巷特色商業街區,正努力打造成為全國社區商業服務業示范街。
星輝中濱河路
打造后,環境變好了游客也多了
共享錦江美景 自家客廳變身會客廳
曾經老舊斑駁的星輝中濱河路,破開水泥墻,敞開空間主動“擁抱”市民、游客。走進星輝中濱河路6號的無雀啖茶,拾級而下,穿過小花園就進入了茶室,精致的茶具、優美的插畫都布局得恰到好處,“通過街道打造,現在環境變好了,游客也多了。”店主張紹蓮高興地說。
如今,星輝中濱河路變身成了一條景觀之路。沿途以紅磚建筑為主調,以愛情文化為主題,精心打造星輝中濱河路沿岸及緣心廣場、鳳求凰劇場、紅線民宿、聚友酒居等節點。騎行、散步、打卡、拍照……前來休閑的游客絡繹不絕。
張紹蓮的小院就在錦江的美景旁,她住的是名副其實的“江景房”。如今,她把自家的客廳貢獻了出來,無償提供給游客使用,她的家成了遠近聞名的“會客廳”。
橋下流水潺潺,岸上花團錦簇,沿線設有驛站點位、花壇坐凳,隨處可見正在跑步、健身、騎行的市民……走在青羊區打造的磨底河綠道“回家的路”上,頗具“文化范兒”的水岸讓人眼前一亮。石人文化里的石人太極、禪茶一隅、碧溪垂釣、茶香漁趣,金沙文化里的淘金記憶、金沙藝趣、論古臺,都在這里得到了體現。
“回家的路不止一條,可我最愛走這條。”家住磨底河沿巷的市民小青對打造后的磨底河綠道贊不絕口,她說,綠道不僅為她提供了一條舒適美麗的回家路,還讓她在家門口有了享受戶外運動的生態休閑空間。
長期以來,成都市民對街道賦予了深厚的情感與依賴。圍繞市民“最后一公里”的幸福, “回家的路”實現了從“臟亂差”到“齊潔美”的華麗轉身。在一條條有顏值、有文化、有溫度的街巷中,蘊藏著市民的幸福美好生活,也讓越來越多的成都市民收獲到了生態價值轉化的福利。
“圍繞市民生活‘最后一公里’,成都將繼續營造具有溫度的人性化街道空間。”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綠道處處長吳本虹表示,將通過提升“回家的路”的美麗度、舒適度、安全度,展現道路的溫度、城市的溫度,切實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記者 王琳黎 李霞)
最新資訊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豫ICP備17019456號-52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