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期調查發現,不少手機App存在與自身主要業務毫不相干的借貸功能,并以低息、紅包等作為噱頭引導用戶開戶。
青島市民鄭昱告訴記者,她平時常用的拍照App“美顏相機”,最近打開后總是有彈窗消息,提示送她一個最高88.88元的紅包。點開紅包后,就會進入一個“美圖e錢包”的界面,里面除了提供“借錢”服務,還有一些極具誘惑的廣告。“一款拍照軟件,為啥老出現借貸廣告?不理解。”鄭昱說。
不少公司職員告訴記者,不僅是拍照軟件,常用的辦公軟件“WPSOffice”,也出現了借錢功能,號稱“低利率、無抵押,最高可貸96400元,年利率7.2%起”。
記者下載了部分常用App測試發現,不少社交、出行、生活服務類App中都有借款功能,部分App還把借款功能作為重點模塊進行展示。如用于叫車服務的“滴滴出行”,其借錢功能按鈕就擺在App主頁,與打車、順風車、共享單車等功能并列。在外賣應用“餓了么”上,借貸功能不僅出現在首頁,而且接入的借款服務有七八種。在社交App“陌陌”上,其提供的借貸服務宣稱最高額度為6萬元,且“無擔保、無抵押,有手機和銀行卡就能申請”。
此外,還有一些App以“免費領取會員”為噱頭,引導用戶使用借款服務。不少App在借貸服務中都注明資金來自銀行及持牌放款機構。在這些App“廣撒網”式宣傳下,一些使用者受誘惑開通了借貸功能。
記者發現,不少平臺的借款功能都以“實時審批、極速到賬”為賣點,并且承諾的額度不低。幾款App對開通借款功能的審核都頗為寬松,填寫個人姓名、身份證號,進行人臉識別后,綁定收款銀行卡就可以借錢。
部分App中的借貸功能還以低息為噱頭吸引用戶,但實際上卻埋著高息的深坑。
在黑貓投訴等互聯網投訴平臺上,有多名用戶投訴稱,一些App里的借貸功能存在重復扣款、收取高額利息、開通后無法取消等問題。多位大學生借款后卻無力償還,影響了個人征信。
此外,借貸功能還極易侵害用戶個人信息安全。國家網信辦在今年5月的一次通報中指出,84款App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其中半數以上App都具備金融功能,這些App存在非法獲取、超范圍收集、過度索權等侵害個人信息的問題。
中國普惠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顧雷說,應持續加強對手機App開設借貸功能現象的監管。對于當前“什么App都可以放貸”的局面,要有更精準的規范和約束。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一些機構發放的個人消費貸款中并沒有明確指定使用范圍,部分信貸資金存在未按指定用途使用的問題,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以及股市、債市等金融市場。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平臺的指導,在對用戶的申請審核、貸款用途和流向的監管上更加嚴格。
最新資訊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聯系我們:265 073 543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