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消息,繼夏糧、早稻豐收之后,秋糧豐收也已成定局,全年糧食產量預計有望增加,連續6年穩定在1.3萬億斤水平。
今年我國糧食生產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澇、東北夏伏旱和臺風、草地貪夜蛾等嚴重影響,這來之不易的豐收是如何實現的?日前,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全面介紹了相關情況。
“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在秋糧。眼下秋糧將要進入收獲季節。目前來看秋糧豐收在望,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韓長賦的話里透著興奮。
秋糧還未到手,如何判斷豐收?韓長賦說,主要基于兩點:
一是面積增加。今年秋糧面積預計超過12.8億畝,比上年增加800萬畝,特別是東北地區高產作物玉米增加較多,奠定了豐收基礎。
二是長勢總體較好。東北四省區占全國秋糧比重超過三分之一。這一地區春播時雨水多、前期光溫水匹配較好,苗情不錯;夏天時西部部分地方雖然遭遇伏旱但影響有限;8月底9月初東北中部遭遇了3個臺風,造成局地玉米倒伏,不過由于玉米此時已有八九成的產量,倒伏對產量影響有限。
再看其他地區。長江流域汛期遭遇洪澇,中稻晚稻受災,但面積增加彌補了損失,洪澇過后南方大部天氣晴好,有利于莊稼生長成熟;黃淮海平原和汾渭平原夏玉米長勢好于常年,豐收在望;其他主產區氣候也比較有利,秋糧長勢正常。
特殊年份、特殊背景、特殊挑戰交織,奪取糧食豐收的特殊意義何在?韓長賦總結了三點——為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提供有力支撐、為應對復雜國際形勢爭取戰略主動、為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韓長賦說,黨中央、國務院對抓好今年的糧食生產高度重視。國家提高了早稻和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統籌整合40多億元資金支持早稻主產區恢復雙季稻生產,保持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資金規模穩定,有效調動了地方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積極性。
在春耕生產關鍵時節,以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名義印發《當前春耕生產工作指南》。經國務院同意,農業農村部把今年糧食面積作為約束性指標、產量作為指導性指標下達各省(區、市)政府,壓緊壓實責任,這是多年沒有的。在關鍵農時,一個區域一個區域部署,布設了草地貪夜蛾“四條阻擊帶”和沙漠蝗“三道入侵防線”,最大限度減輕危害。
韓長賦說,我國糧食已實現“十六連豐”,稻谷、小麥兩大口糧庫存可滿足全國居民1年的消費需求。今年糧食生產形勢不錯,市場供給充足、價格總體平穩,糧食安全有保障。
新聞鏈接
如何看待糧食進口
韓長賦表示,近年來我國糧食常年進口大致1億噸,其中谷物不到兩成,僅占國內產量的2%左右,主要是調劑品種余缺。今年糧食進口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并不多,適當增加了一些玉米。
進口的大頭是大豆,我國常年進口八九千萬噸,占進口量的80%以上,主要是用于飼料和食用油消費。近年來國內大豆生產穩定發展,但生產增長遠低于消費增速,需要進口來彌補國內缺口,這種格局在今后一個階段將長期存在,也是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聯系我們:265 073 543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