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在經過修改之后,目前,《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正再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這一稿中提出,對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質,不能用“不添加”“零添加”“不含有”或類似字樣強調不含有或者未使用。食品標識不能夠進行這樣的標注。
行業專家指出,這是“頭一次”。
加工食品真的能做到“零添加”嗎?“零添加”是否意味著更安全,又是否代表更健康?
“零添加”不等于更安全
當面對超市貨架上擺放了好幾層、好幾排的飲料不知道要怎么挑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被什么樣的包裝所吸引呢?它們有的會寫自己“富含維C”,有的則反其道而行之,說自己“沒有”,是“零添加”。
“到底要‘有’,還是‘沒有’?”,一瞬間,我們好像陷入了一個哲學問題。
通常,加工食品上寫自己是“零添加”的時候,是表明或者暗示產品中沒有加過量的糖、油或是沒有加食品添加劑。
沒有的東西,不寫就好了,商家為什么要特意提示說“我沒有”呢?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北京食品安全政策與戰略研究基地首席專家白軍飛指出:“其實通過標識說自己的產品不含任何添加劑或者沒有添加任何東西,傳達給公眾一個非常不好的信息就是說添加了就是壞的。這句話會容易誤導公眾,讓公眾覺得添加劑就是有問題。”
那么,使用食品添加劑到底有沒有問題呢?
食品添加劑是指,為改善食品品質和色、香、味,以及為防腐、保鮮和加工工藝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質。食品用香料、膠基糖果中基礎劑物質、食品工業用加工助劑也包括在內。
我國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和使用量都要符合GB2760《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
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教授曹雁平表示:“所有被批準作為食品添加劑的化學物質,不管它是天然的還是人工合成的,都要經過一種全世界統一的評價方式,對其進行一個安全的評價。然后,根據暴露量來確定其在各個食品中的用量。所以,它們(天然物質和人工合成物質)在使用的情況下,安全是同等的。只不過它們的用量可能會有差別,比如,辣椒紅色素在許多食品中的使用量不受限制。”
非法添加物惹的禍
這時候“三聚氰胺”“孔雀石綠”“蘇丹紅”“吊白塊”“工業明膠”和“硼砂”,這些引發過食品安全事件的添加物名字突突往外冒,組成了一個巨大的問號:這些東西人吃了不都有害嗎?
這些確實不能往食品里頭加。因為對食品來講,它們是“非法添加物”而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劑”。
2008年以來,我國陸續發布了六批“食品中可能違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質名單”,加起來將近有50種。白軍飛指出,不能把“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劑”混為一談:“三聚氰胺本身就是錯誤存在嗎?不是。它有它的用處,它只是不能用在食品上,不是食品添加劑。”
躲不開的食品添加劑
如今加工食品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非常常見。從調料到零食,現在還有很多半成品的“快手菜”產品,食品工業快速發展,這當中,從保鮮防腐到著色增味,食品添加劑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那么,真的有“零添加”的加工食品嗎?對此,曹雁平表示:“現在所有的加工和制造的食品離不開食品添加劑。是不是有‘零添加’的?有可能。但是,制造的過程中是不是沒有使用食品添加劑?這個是絕對不可能的。比如,牛奶的熱殺菌措施完備,而且最后包裝密閉效果非常好,它可以不添加防腐劑,可是在灌裝的過程中,實際上是要經過食品添加劑對包材表面進行殺菌的。它雖然沒有把食品添加劑直接加到食品中去,但是,食品添加劑里有一類叫做加工助劑,是要去處理一下包材的。”
雖然,現在很難做到對食品添加劑的“零添加”,但是,“零添加”代表著吃得更加健康嗎?值不值得我們為此盡力去追求一下?
或許,沒有這個必要。
就拿食品添加劑防腐這個功能來說,如果沒有防腐劑,食物更容易變質,沒留神吃下去,危害健康的風險更大。
不光如此,曹雁平介紹,有些食品添加劑還肩負著補充營養成分的職責:“食品添加劑有一大類就叫做營養強化劑。嬰幼兒的配方奶粉,全都是用食品添加劑,配置各種各樣的營養物去模仿人乳。還有缺碘的,要通過營養強化的方式在食品里去補碘,這也都是食品添加劑。‘零添加’可能會造成營養的缺乏,之所以要有營養強化劑這一大類就是要針對可能會有的營養缺乏,給它補充上。”
在我國相關使用標準中規定,食品添加劑使用時不應對人體產生任何健康危害;不應掩蓋食品腐敗變質;不應掩蓋食品本身或加工過程中的質量缺陷或以摻雜、摻假、偽造為目的而使用食品添加劑;不應降低食品本身的營養價值;在達到預期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與其宣傳強調自己“零添加”,不如嚴格執行使用標準,不濫用、不非法添加。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聯系我們:265 073 543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