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太多意外,經歷又一夜大漲,特斯拉股價來到279.820美元,總市值也回暖到8869億美元。
顯然,資本市場給予了這家美國新能源車企最正向的反饋。
(資料圖片)
誘因,還是剛剛過去的2023年二季度,身處終端再度創造了歷史新高,多項數據均超過之前的預期。
具體來看,特斯拉共生產新車47.97萬輛,同比增長85.51%;共交付新車46.61萬輛,同比增長83.02%。
其中,作為絕對的主銷擔當, Model 3( 參數丨 圖片)與 Model Y共生產新車46.02萬輛,同比增長90.04%;共交付新車44.69 萬輛,同比增長87.36%。
作為家族雙旗艦,全新 Model S與 Model X也開始漸漸放量,共生產新車1.95萬輛,同比增長18.76%;共交付新車1.92萬輛,同比增長18.85%。
更為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結合相關數據,特斯拉位于全球的庫存量正在快速降低;另一方面,特斯拉上半年累計交付量已達到88.8萬輛,只要不出現太大偏差,全年180萬輛的目標大概率會順利完成。
當然,勢頭如此向好的背后,馬斯克大舉推行的“促銷策略”,無疑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斯拉也從中嘗到了巨大的甜頭。
殊不知,就在幾天前,其身處中國車市又官降了,而這一次主要針對的是Model S與Model X。即刻選擇下定,便能享受3.5萬至4.5萬元不等的福利。
計入優惠后,Model S雙電機全輪驅動版77.39萬元起售,Model S Plaid三電機全輪驅動版98.89萬元起售;Model X雙電機全輪驅動版86.39萬元起售,Model X Plaid三電機全輪驅動版101.39萬元起售。
但也恰恰因為上述“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刺激方式,不免令外界開始擔憂特斯拉的賺錢能力。換言之,其眼下產銷層面的快速增長,更多是以犧牲盈利為代價換來的。
畢竟,回顧2023年一季度財報,它的營業利潤率已經從2022年一季度的19.2%降至11.4%。至于接下來是否會持續走低?美國當地時間 7月19日,特斯拉將會親手揭曉答案。
而作為旁觀者,更想說的是:“對于這家美國新能源車企,無需太過擔心,暫時的波動終究無法阻擋其向上的勢頭。
相比之下,身處萬分仰仗的中國車市,綜合競爭力的減弱,或許才是真正棘手的麻煩。”
試問,隨著時間推移,你有沒有發現越來越多的朋友,在考慮首購一輛新能源車時,總是將Model 3或Model Y納入到初篩范圍,最終卻礙于各種各樣的理由,又將它不留情面的放棄?
試問,隨著時間推移,你有沒有發現越來越多的特斯拉車主,在考慮換購一輛新能源車時,甚至完全不再考慮Model 3或Model Y,而是頭也不回的轉向其它自主品牌?
現象背后,暴露出的痛點,還是其不夠吸引人了。
的確,如果站在一個相對理性與客觀的角度,Model 3與Model Y作為“全球車”算得上非常合格,簡單明了的打法也特別奏效,加之擁有馬斯克的個人光環,順勢便能收割一批又一批的客戶。
不知為何,越來越覺得二者就像是電動化時代的豐田 凱美瑞與大眾 途觀,成為各自細分區間絕對的“標桿”。
可到了中國車市,競爭慘烈程度遠超想象,尤其是進入2023年以來。
位于全新賽道,在所有參與者的瘋狂內卷之下,潛在消費者的胃口已經被“養刁”。對于一款“適合”的新能源車,大家的評判標準正在變得愈發嚴苛。
而接下來的篇幅,更想聊聊一些略顯主觀的感受。
上月,參加某場試駕會,駕駛Model Y高性能版在廣州肇慶賽車場廝殺了幾圈。平心而論,動態層面這款產品幾乎沒有任何槽點。
懸架充滿韌性、方向極致精準、動力非常炸裂、剎車信心十足、電門線性平順,對比那次活動的主角小鵬G6,甚至可以說占盡優勢。
但到了靜態層面,首先整車配置差強人意,尤其是四張座椅,無論是對腿部、肩部、頸部的承托,海綿的柔軟程度,還是皮質的觸感,都算不上好。
其次,Model Y的后排空間表現,較為令人失望,身高175以上就會感到局促,加之炎炎夏日頭頂那塊玻璃天幕帶來的炙烤感,體驗大打折扣。
再者,智艙部分,語音不太“靈光”,車機導航的路線規劃也很單一,怪不得大多數特斯拉車主,都會另配一個手機支架。
最后,則是智駕,這一部分本該是堅守純視覺技術路線的特斯拉,遙遙領先的強項,但礙于FSD遲遲無法在華落地,加之中國各個城市道路的復雜與多樣性,都讓現有功能有些捉襟見肘。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就拿小鵬G6為例,針對Model Y的上述短板,都做了精準地補足與升級。
更豐富的舒適性配置、更大的整車空間、更好用的智艙與智駕,關鍵隨著6月29日上市發布會的進行,20.99萬元的起售價還更便宜。
而從“車fans孫少軍”微博發布的72小時一線銷售快報來看,小鵬G6已經對Model Y形成了一定的威脅,預售訂單轉化率甚至達到較為夸張的55%-60%。
面對如此變化,不得不再度感嘆:“想要買一輛智能電動車,如果說曾經特斯拉就是唯一,那么現在則變為了之一。”
況且,眼下Model Y在華需要面對的 挑戰者,除了小鵬G6還有大把的存在。身為“全球車”的它,卻遲遲未能做好“本土化”。
同樣,Model 3的處境與之類似,B級純電轎車市場早已紅海一片。雖然預熱許久的改款箭在弦上,但結合目前的生存環境,以及其自身產品力有限的升級,誰能保證它的到來一定就能大殺四方?
總之,還是那句話:“身處中國,特斯拉那段一車難求、躺著賺錢的日子徹底過去了。”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了這家美國新能源車企,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難以抗衡。
當然,想要真正意義上戰勝對手,第一步便是正確認識對手的實力。
此刻,即便遇到了重重阻礙,但特斯拉依舊強大。在很多維度,它的前瞻性與領先優勢,仍明晃晃的擺在那里。
并且隨著2023年交付量邁過180萬輛大關,勢必會成為一個更偉大的品牌。
而作為見證者,雖然身邊還是會有朋友吐槽,“再換車誰還買特斯拉呀?”但我們還是應該給予它足夠的尊重與掌聲。
關鍵詞:
推薦閱讀
Copyright (C) 1999-20120 關于我們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