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造車新勢力們之間的爭吵,比一般傳統車企要多得多。
你用汽車行業的思維,是無法理解他們在吵什么。但如果你用IT思維,就好理解得多。無論是理想汽車的李想,還是特斯拉的馬斯克,他們都是IT行業的出身。
IT產品的開發一直處于前沿探索狀態,不確定是正常的。企業和產品開發就是要不斷迭代,才能開發出體驗更好的產品,像傳統車企業那樣靠工程師們在閉門造車,時間上是來不及的。何況閉門造車,也不一定能拿出體驗好的產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所以對這些IT出身的造車新勢力們說出去的話,爭吵的內容不必太介意。而他們能在對話中收獲免費流量和大家關注,就已經是不小收獲。
就在幾天前,理想汽車李想又出來說話,這一次他針對的是坊間對“增程技術”先進性的質疑。李想提到:“如果汽車銷量前三的比亞迪、吉利、長安都開始使用增程電動,某企業關于增程落后的營銷規劃可以停止了,省點錢干正事。”
長城汽車首席增長官李瑞峰曾多次談到增程式比插電式落后,特別強調自家的DHT本質是“串并聯插電混動”,技術更先進。還有大眾中國CEO馮思翰也批評過增程式電動車,認為這是一種“最糟糕的方案。”
“500萬內最好的SUV”我是不相信的,你說增程式比插電式更先進我也是不相信的。所以李想說的話都是沒有道理的?
不過反問一句,你買車是為了買“先進的技術”?還是為了適合自己的用車體驗?
中國汽車市場歷史上,“落后技術”車型打敗先進技術的例子實在太多。例如老車迷們一定記得當年“上海大宇”,某款緊湊車型一直被批是技術落后的“換標車”,但當年先進的大眾 寶來( 參數丨 圖片)、馬自達福美來和豐田 花冠就是干不過別人。
既然理論上增程式不如插電式先進,為什么包括理想、問界等采用增程技術的車型銷量卻是不錯。而技術先進的插電式車型大多銷量平平?
關于增程式電動車,一部分知道原理的朋友會非常不屑:“加個燒油的發電機,這算是脫了褲子放屁么?”
所謂的增程電動車,原理就是在電池電量快用完的時候,由一個燒油的內燃機帶動發電機給電池充電。
那問題來了,干嘛不用內燃機直接驅動車輛,還要多此一舉先發電,不是增加重量和復雜性么?最重要的是,這樣效率不是更低么?
其實增程式電動車核心也就是為了提高效率,因為讓一個小排量內燃機,工作在最佳效率轉速來發電,再通過電力來驅動車輛,總體的效率比一個排量大的內燃機,經常工作在低效狀態下直接驅動車輛還要省油。
其實現在評價甚高,比亞迪DM-i和本田i-MMD,它的原理就是與增程電動車類似,大部分工作模式下內燃機只負責發電,驅動車輪的是電動機。相比理想和問界這種純增程技術,比亞迪和本田在巡航階段可以用內燃機直接驅動車輪,效率更高。
如果眼光再看遠一些,未來的氫燃料電池車,也會采用增程式電動技術。
沒錯,氫燃料電池堆效率很高,但瞬間功率輸出有限,而且化學能轉化為電能有一定延遲。所以驅動車輛前進的電量主要來自鋰電池組,而氫燃料電池堆當作是一個增程器在使用。
我們和大家一樣,開始對增程式電動技術也是有點不屑的。不過多年下來試駕過不同的增程式車型,盡管它們的實際體驗并不完美,例如虧電后油耗增高,特別是跑高速的時候。
但包括理想在內的增程式車型總體表現,并沒人想象中的差,甚至大多數路況下它們的油耗和平順性和先進的PHEV并沒有多大區別。
如果連我們這些自稱“懂技術”的汽車媒體,都有這樣的想法改變。那么大部分買車朋友都是技術小白,他們才不管你是增程還是插電,用起來感覺不錯就行了。
換一種思維,或許正是因為增程式技術門檻較低,讓這些普遍認為技術儲備不足的造車新勢力們,也有機會把這種技術調校得很好?
就在我們截稿的時候,2月9日零跑發布了C11增程版,預售價為15.98-20萬元。又一家看好增程技術車廠上線,而且 零跑C11的銷量并不低。
原來我們以為增程是落后的,車廠一般是先發布增程,然后再上技術高的純電,例如嵐圖和問界。但市場對增程技術的需求,也讓一些品牌反其道而行。
最早嘗試的是天際汽車,先發布了純電的ME7,銷量不好以后再發布增程技術的ME5。還有創維汽車,最早發布純電EV6,然后再追加了比亞迪DM-i技術的創維HT-i。如今再有零跑C11增程版。
其實對于技術小白的眾多買家來說,在這個汽車技術變革的時代,誰也說不準到底是那一種技術才是未來的方向,而且大多數人也不指望買一輛新能源車能開上十幾年。所以誰的產品給你的體驗最好,價格和品牌又在合理范圍,下手就是了。
畢竟指引技術方向的,并非技術本身,而是市場需求和新能源政策。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