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正確認識和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列為新發展階段我國面臨的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之一,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堅定不移推進,但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并提出明確要求、作出科學部署,進一步凸顯出做好“雙碳”工作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我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低碳試點示范。早在2016年,國家發改委批復中德生態園國家低碳城(鎮)試點實施方案。迄今為止,園區已先后獲得綠色生態示范城區、綜合標準化示范、新能源應用示范等十余項國家級稱號。
榮譽的背后,是一條又一條碳達峰碳中和實踐路徑在中德生態園落地實施。“生態”二字,不僅寫進了園區的名字里,更融入了發展脈絡中。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打造“生態發展實驗室”,率先建成“零碳園區”,實現區域發展的零碳跨越,中德生態園提供了一個先行先試的樣板和典范。
夯基壘臺
爭創生態示范園區
創建“國際一流生態示范園區”,是中德生態園的初心。多年來,園區不斷為其夯基壘臺。
在頂層設計方面,中德生態園自建設之初就建立起以生態保護為導向的40項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并于去年升級為2.0版本,率先推出全國首個2030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編制涵蓋40項成果的綠色規劃體系,國民經濟、土地利用、城市規劃三規融合;先后發布實施了多項標準,建立起國內首個園區級綠色生態建設標準體系。
從無道路、無配套、無企業的“三無地帶”到生態新城崛起,“低沖擊”開發建設始終貫穿其中。中德生態園充分尊重和保護原始地貌肌理,保留原有塘壩、沖溝等水系涵養水源,累計建設海綿城市3平方公里,年地表徑流控制率達75%以上;建成濕地公園等一批海綿城市精品示范項目,提升了固碳效果。
作為青島市首個“非煤化”試點區域之一,中德生態園構建多元化清潔能源供給體系,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和綜合能效;山東省首例泛能網聯網運行,供能面積近100萬平方米。100%實施綠色施工、綠色建筑,園區綠建二星標準以上占比達60%;大力發展被動房產業,被動房建設總量40萬平方米,在學校、酒店等多類型建筑全面示范應用。
在產業選擇上,中德生態園也有“任性”的一面。堅持“三高兩低”原則,即高技術含量、高生產率、高貢獻率,低碳排放、低環境影響,引進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堅持“三不要”原則,即達不到指標體系標準的項目、不符合綠色產業目錄的項目、沒有核心競爭力的項目不予準入;著力引進高端產業鏈和產業鏈高端企業,發展“低污染、低排放、高能效”項目;強化規劃設計引導,土地供應階段明確綠色生態指標,納入投資協議。
多年苦心孤詣,綠色發展已在此厚積成勢,正演化成為打造“零碳園區”的巨大優勢。
探路先鋒
帶動全市低碳創新
建設“零碳園區”,當前尚處于“摸著石頭過河”階段,尋找有效路徑和可依可循的模式,需要共同探索。
中德生態園以中德未來城等為載體,從城市建設、工業發展等入手,力爭率先打造“零碳試驗區”、碳中和“燈塔基地”,并初步制定了園區“2027年碳達峰,2050年碳中和”的發展目標。
中德未來城是園區打造“零碳試驗區”的先鋒。按照規劃,這里將建成高端生態示范、技術創新先導、和諧宜居的新社區。規劃中充分融入了綠色生態低碳理念,100%建設被動房建筑,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綠色低碳節能技術。
“中德未來城主要的排放源來自于建筑和交通,可以結合全生命周期理念從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全流程一體化納入零碳要求,帶動中德生態園乃至整個青島的低碳創新。”中德生態園有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園區將打造成為百萬平方米量級的被動房新城,實現年減碳量約6.4萬噸。
今年,海爾集團在中德生態園建成全球首個5G+智能制造全連接工業園區——海爾中德智慧園區,主要生產滾筒洗衣機、特種冰箱等產品。在位于園區東北角的泛能站,記者看到了海爾卡奧斯智慧能源為園區設計的燃氣三聯供系統。據介紹,這一系統綜合能源利用效率可達80%以上,相比傳統供能系統,可實現節能減排達20%-40%。
窺一斑而知全豹。從每個廠房的綠色建筑材料,到覆蓋園區的智慧能源平臺,每個環節都考量了低碳、低能耗。未來,海爾中德智慧園區將打造成為全球首個碳中和“燈塔基地”。
破題發力
打出綠色發展組合拳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絕不是就碳論碳,而是多重目標、多重約束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這是一個長期過程,不是一蹴而就之事。敢于“摸著石頭過河”建設“零碳園區”,中德生態園需要智慧和勇氣。
向零碳跨越,問題和困難不可避免。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很多新型的節能降碳技術成本較高,現階段綠色金融的相關產品與措施尚未成熟,園區開發資金來源比較單一。
對此,中德生態園也在思考破解之道。一方面超前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解決綠色建筑補貼、可再生能源鼓勵支持等問題。另一方面主動對接綠色資金,并積極開展融資規劃,確保綠色金融具體產品在建設過程中落地。
今年6月,全球首個自貿試驗區綠色發展指標體系正式對外發布,引領自貿試驗區“綠色低碳生態發展新模式”。這也為中德生態園打造“零碳園區”奠定了堅實基礎。“挑戰是客觀存在的,機遇也是無限的。”中德生態園有關負責人表示,“作為青島自貿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園區將圍繞綠色發展指標體系,深入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推動各項低碳技術與措施落地實施,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大力發展新能源和綠色環保產業,開展綠色低碳城市建設。”
未來,中德生態園將重點通過創新低碳技術、改變建設方式和生活方式最大限度減少碳排放,并結合相應碳補償手段達到零排放目標,形成健康、節約、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社區運行模式。
頂層設計
中德生態園建立起以生態保護為導向的40項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率先推出全國首個2030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編制涵蓋40項成果的綠色規劃體系,國民經濟、土地利用、城市規劃三規融合;建立國內首個園區級綠色生態建設標準體系
開發建設
100%實施綠色施工、綠色建筑,園區綠建二星標準以上占比達60%;大力發展被動房產業,被動房建設總量40萬平方米,在學校、酒店、辦公、住宅等多類型建筑全面示范應用
產業選擇
堅持“三高兩低”原則,即高技術含量、高生產率、高貢獻率,低碳排放、低環境影響,引進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堅持“三不要”原則,即達不到指標體系標準的項目、不符合綠色產業目錄的項目、沒有核心競爭力的項目不予準入
(記者 劉騰)
最新資訊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豫ICP備17019456號-52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