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力在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范市中實現“興慶率先”。
呵護母親河,共享生態美。
小微公園點“靚”城市。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鄉村振興。
加快發展光伏產業。
從高處俯瞰興慶區,美麗風景盡收眼底:河湖波光粼粼,滋潤著萋萋芳草,催開了簇簇鮮花;道路兩旁干凈整潔,藍天下呼吸著新鮮空氣,一切都分外迷人。這一幕幕賞心悅目的美景,凝聚著興慶區上下鉚足勁改善空氣質量、下足氣力保護生態環境的決心和干勁。
守護綠水青山,方能收獲“金山銀山”,近年來,興慶區委、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緊緊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范市建設,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及區市黨委、政府關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各項決策部署,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動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堅決打好環境問題整治攻堅戰,堅決打好深度節水控水攻堅戰,堅決打好生態保護修復攻堅戰,堅決打好綠色發展主動仗,著力解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生態環境問題,切實確保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改善,人民群眾的綠色獲得感、生態幸福感不斷增強。
高位推動奮力攻堅打贏一場沒有硝煙的“攻堅戰”
綠色是興慶區的本色和底色,生態是興慶區的發展生命線。高位推動,成立以區委書記、政府區長為雙組長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領導。2017年以來,區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研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70余次,區委、政府專題會議研究生態環境保護工作66次;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調研和觀摩11次;區委、政府主要領導實地督導檢查生態環境保護工作70余次,2017年以來累計出動執法人員5500余人次,現場檢查企業3500余家次,實施行政處罰案件93件,罰款338.9萬元。辦結群眾信訪投訴1.4萬余件,追責問責環境保護工作不力的干部31人次,給予黨紀、政務處分7人次,努力書寫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的“生態答卷”。
深入打贏藍天保衛戰,致力守護“銀川藍”。淘汰燃煤鍋爐78臺,燃氣鍋爐低氮改造14臺,2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實現清零。完成居民清潔能源替代5670戶,建成封閉式清潔煤配送中心4個,取締非法散煤銷售點50余個。開展工業企業揮發性有機物和無組織排放治理,建筑工地“6個100%”落實率和堆土、裸露地面治理率均達到90%以上。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查扣“冒黑煙”農用車、三輪車1000余輛,39座加油站全部安裝油氣回收裝置。嚴格落實秸桿禁燒責任和源頭治理,累計對轄區9.5萬畝稻田進行深松作業,56萬畝稻田進行深翻作業、55萬畝稻田進行機械打捆,因秸稈焚燒行政拘留2人。優良天數占比從2017年的65.2%提高至2020年的83.4%。
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傾力保護“母親河”。壓實“三級河長”責任。設立三級河長145人,將49條主要河湖全部納入河長制管理范圍,整治河道岸線277.16公里。強化污水排放治理。完成掌政污水處理廠擴建,一污、五污、濱河污水處理廠和4個鄉鎮污水處理廠穩定運行并全部實現一級A排放。累計完成農村改廁1.45萬戶,鋪設污水管道96公里,建成農村污水處理信息化平臺,178個自然村(組)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目標,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79.6%。強化水源地保護,確定“千噸萬人”水源地保護工程8個,關停、搬遷東郊水源地范圍內5家養殖場,東郊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永二干溝、銀新干溝、第二排水溝、鳴翠湖4處區控監測斷面全部建成水質自動監測站。黃河銀古公路橋國控斷面水質實現“Ⅱ類進Ⅱ類出”,全面消除地表水劣Ⅴ類水體。
加快推進凈土保衛戰,全力呵護“生態美”。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農用殘膜回收率達87%,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危險廢物處置率達100%。目前,興慶區未發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超標且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事件,未發現疑似污染地塊或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不當且造成不良社會影響的事件,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98%以上,各項指標均達到自治區考核要求。
進行一次攻堅克難的“全體檢”
自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自治區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以來,興慶區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浮出水面,借督察東風,興慶區給全區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來了一次攻堅克難的“全體檢”。
興慶區成立生態環境保護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調整藍天工程、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領導小組,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印發《興慶區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等文件,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和法定程序開展環評審批工作,落實環保責任制,扎實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壓實企業環保主體責任。
生態環境監管力度不斷加強,保持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讓企業自覺守法。鞏固提升環境執法大練兵活動成果,深入推進環境執法“雙隨機”,先后開展了餐飲油煙集中專項整治、瓷磚市場、醫療廢物及輻射安全、蘇銀產業園區環境問題大排查、“散亂污”專項整治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違法行為,關閉、停產、處罰了一批環境違法企業,整改了一批突出環境污染隱患企業。每年結合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制定并修訂《興慶區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并“一企一策”建立起較完善的重污染天氣應對機制,有效預防和遏制了環境污染事件發生。
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落實落地,積極對接區市爭取污染防治資金,開展東郊水源地一級保護區隔離防護工程、通貴鄉污水處理廠、月牙湖鄉萬畝奶牛養殖園區污水處理、掌政鎮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程、燃氣鍋爐低氮改造等重點污染防治項目。目前,大部分污染防治項目已完成建設及驗收工作,現運行良好并達到預期建設效果。
環境宣傳基礎持續夯實,統籌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在城區內人流量較大區域設置集中宣傳點,采用設置環保問題解答點、懸掛宣傳標語、發放宣傳彩頁、海報及活動紀念品等進行宣教活動。加強與興慶區融媒體中心的溝通聯絡,聯合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進行宣傳報道,對專項檢查、夜查等執法工作進行直播,直擊執法第一現場,對環保違規違法進行曝光。通過正面引導和反面警示相結合的方式,發揮新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提高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注度和參與度。
譜寫一首治理有效的“生態歌”
一件事一件事盯住抓,環保工作只有起點,沒有終點。興慶區將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范市的要求,緊緊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目標任務,協同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聚焦大氣、水、土壤污染和生態保護與修復任務,加大工作力度,確保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通過發展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推動低端產業退出等方式,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和空間。持續實施綠色工廠創建活動和“散亂污”綜合整治行動,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建立“三線一單”管控體系,嚴控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項目發展,推進重點行業、產業規劃環評,嚴把項目環評審批關,禁止黃河沿岸發展各類生產加工項目。發展生態環境修復、環境風險與損害評價、環境信用評價、綠色認證、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新興環保服務業,培育一批提供資源節約、廢棄物管理、資源化利用等一體化服務的循環經濟專業性服務企業,促進專業性循環經濟服務機構與企業和園區生產流程有效對接。
精準治理大氣污染,實施煤改電煤改氣等清潔能源替換工程,強化揚塵污染管控,嚴格落實建筑工地“6個100%”,強化秸稈禁燒管控,在控煤、管車、降塵等方面持續用力,突出抓好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深化工業企業精準減排,確保優良天數率穩定達標。全面治理水污染,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入黃排污口排查整治,加快整治農村黑臭水體,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實施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推進入黃排水溝綜合整治、清淤及水體凈化等項目,實現重點湖泊和入黃排水溝水質全面達標。系統治理土壤污染,加強土壤污染源監管,嚴格危險廢物處置,工業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安全處置率達100%。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持續開展農業“三減”行動,推動農藥、化肥、除草劑用量持續下降。
堅持高壓執法,建立完善生態環境、農水、自然資源、綜合執法、市場監管等各部門聯動執法機制,緊盯重點領域、重點區域環境問題,堅持定點檢查與流動巡查、日間巡查與夜間突查、常態整治與集中攻堅相結合,大力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實現行政處罰和刑事司法無縫銜接,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工作的強制力和威懾作用。強化生態環境保護信訪舉報問題辦理,針對群眾反映強烈、影響社會穩定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研判、現場核查,做到查處到位、整改到位,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切實維護群眾環境權益。
興慶美必須生態美,興慶興必須生態興,興慶區以綠色為底色,讓人民群眾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煤改電清潔取暖改出一片蔚藍天空
“再有一周多的時間,學校的師生也能享受到‘煤改電’的‘紅利’了!”興慶區第十八小學官湖校區執行校長毛雅麗說。日前,記者來到興慶區第十八小學官湖校區看到學校煤改電項目施工隊正干得熱火朝天。
據了解,興慶區第十八小學官湖校區從建立以來采用的是自燒鍋爐供暖,已有20多年,3000多平米的校區每年用煤量在300噸以上,而每年燒煤的費用也超過20萬元。毛雅麗告訴記者:“雖然煤的質量一直都是有保障的,但是在燒煤的過程中還是會產生一些味道,對學校的師生以及校園環境還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在施工現場記者了解到,興慶區第十八小學官湖校區“煤改電”項目是興慶區實施2021年無集中供熱區域煤改電(清潔取暖)的試點示范地,預計在12月15日之前全部完工并投入運行,改善校園周邊環境。
“項目中采用了空氣源熱泵輔助太陽能集成采暖智能系統目前在全區已經有接近30萬平方米的系統在運行,運行效果相當穩定,節能效果比燃煤要節省40%~60%”。項目負責人丁萬勝說。
記者了解到,興慶區無集中供熱區域煤改電項目分二期進行實施,一期是對各鄉鎮6所中小學、幼兒園,13個村委會辦公面積進行施工。二期將于2022年上半年針對興慶區月牙湖鄉、掌政鎮、通貴鄉共570戶農宅進行施工改造。項目建成后,實現太陽能保證率達到68%以上;室內采暖溫度達到18攝氏度;將節能12998695千瓦時/年,折合標煤6825.5噸/年;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減排量16545.5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34噸,減少粉塵排放67噸,具有極大社會及生態效益。
垃圾分類遇上積分銀行撞出美麗鄉村新火花
“以前這個鄉道可以說是臟亂差,垃圾隨處可見。現在我們都會將垃圾分類后傾倒到指定位置,不僅可以積分,還可以在積分銀行兌換生活用品。”通貴鄉司家橋村二隊村民張秀花告訴記者。
張秀花口中提到垃圾分類亭試點,是今年10月份開始動工,目前已進入到試運行階段。通貴鄉司家橋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波說:“以前村民的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包括有害垃圾等全部都是倒在一個垃圾桶里面,要么就是堆在路上。現在,我們結合積分銀行超市和垃圾分類亭,讓村民們的意識從以前的‘要我干’轉變成現在的‘我要干’。”
楊波回憶道:“剛開始村民們都不懂什么是垃圾分類,于是我們跟項目部的工作人員每周三、周五入戶,進行垃圾分類知識的普及和宣傳,希望一步一步將習慣養成,提高大家環保意識。”
連續入戶1個月,習慣逐步養成是第一步,怎樣提高居民分類的積極性便是第二步,而積分銀行恰好就是“助推器”。據了解,司家橋村每個村民都有一個“可回收資源積分存折”,兌換規則采用100積分換1元,積分累計越高可兌換的獎品類型越豐富。楊波說:“現在大家積極性高,我們也要不斷優化獎勵機制,豐富種類滿足大家的需求。”
據介紹,司家橋村已經成為興慶區鄉鎮垃圾分類的示范點,運行1個月以來,他對農村垃圾處理有了新感觸。“目前興慶區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有7座垃圾中轉站和保潔員474余人,保潔車輛134輛,各類垃圾清運車、勾臂式轉運車、平板車等共計26臺。垃圾無害化填埋場1座,焚燒發電廠1座。日收集清運處理農村生活垃圾130噸左右。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以上。(記者王一平 肖夢琪)
推薦閱讀
最新資訊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豫ICP備17019456號-52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