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想減肥的人不少,有些是為了美,有些是為健康打算,畢竟大腹便便之后,“三高” (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一系列心腦血管疾病找上門,就會給健康埋下一個個“不定時炸彈”。
太胖不是好事,太瘦了也會影響健康。俗話說,千金難買老來瘦,讓人感覺年紀大了,瘦一點,更長壽。這其實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是提醒老人:保持健康體態,不能太胖,但也不能過瘦。體重過輕,消化功能相對較差,吸收營養的能力也就差,不僅易造成營養不良,而且連免疫力也會下降,人就更容易生病了。
胖瘦之間,平衡之道,胖有胖的煩惱,瘦有瘦的問題,兩則科普疏解一二。
肥胖減重治療讓你健康“瘦”
由于物質條件的極大豐富,如今,“水桶腰”和“將軍肚”越來越多,而由此帶來的苦惱正在深深困擾著他們。以往,我們常常認為胖一點有福相,但肥胖的危害其實很嚴重。一提起縮短人均壽命的疾病,大部分人會很自然想到癌癥、心臟病,而肥胖及其引發的代謝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疾病的危害比它們還要嚴重。美國的研究成果發現,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于預,50年內,肥胖可能將美國人的平均壽命縮短2-5歲。
在我們國家,情況也不容樂觀。調查顯示,我國肥胖發病率已達7.1%,其中局部地區甚至達到13.9%,肥胖人群已將近1億。考慮到嚴峻的形勢,5月11日被定為“中國肥胖防治日”。“5·11”的諧音是“我要1”,最后的“1”字代表“苗條”,通俗說即“我要瘦”。這無疑喊出了廣大肥胖患者的心聲。
中國人的肥胖有著自己的特點,表現為腹圍增加速度超過體重增加速度。當下中國人的腰圍增長速度已經超過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成為“世界之最”。BMI(體重指數)是目前衡量一個人胖或不胖的公認標準。該指數計算的方法是:BMI=體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世界衛生組織擬定的肥胖標準是BMI大于30。但相同的BMI下,黃種人體內的脂肪含量要比歐美人高,即使看起來沒那么胖,而實際很可能已經超標了。“模子”小,肚皮大,危害多,是國人肥胖的主要特點,如果BMI超過28,就意味著你已經成為了中國肥胖者隊伍的一員。
過度肥胖常會誘發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多種代謝疾病共同或相繼發生,極大危害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質量,當體重指數超過40以上,將會明顯縮短壽命,甚至有些患者會因為肥胖誘發心肺衰竭而導致猝死,體重超過正常體重50%以上者,提早死亡的危險是正常人的兩倍。
“胖友”們,怎么辦?通常建議行為干預,即大眾常常聽到的“管住嘴、邁開腿”,這個很好理解,即控制入口量,增加消耗量。當然,這是對一般“胖友”而言,對于“超級大胖子”級別的朋友們,行為干預基本不管用了。
對于肥胖癥,尤其是合并有代謝疾病的重度肥胖患者,節食、運動、針灸等方法療效有限,且容易反彈。還有人為此去嘗嘗各種偏方、土方,其實險象環生。
別氣餒,還有辦法。隨著外科微創技術的飛速發展,腹腔鏡減重手術已非常成熟,它通過數個1公分左右的小切口完成手術操作,在明顯降低手術創傷的同時,顯著提高了美容效果,由于創傷小、手術并發癥低及恢復快且療效確切,目前已成為過度肥胖減重治療的金標準,實施數量大幅躍升,僅美國一年的該類手術就有超過25萬例。
2007年8月美國代謝和肥胖癥外科協會正式聲明:減重手術是治療重度肥胖及其相關代謝疾病最持續有效的方法。減重代謝外科手術已日益為廣大“胖友”所接受。國外的調查研究表明,病理性肥胖不治療的意外風險發生率是采取手術治療的9倍。所以,積極治療,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以健康心態擁抱嶄新人生。
怎么吃都不胖,看似神奇卻可能是脾虛
有些人怎么吃都胖不起來,每天喊著要“增肥”。旁人聽來這很“傲嬌”,其實這些人也是很煩惱的。真有吃不胖的神奇現象?這看似“神奇”,卻可能是“脾虛”。
消瘦確實是脾虛導致的。先秦時期的《黃帝內經》就提到了“脾主肌肉”,指肌肉的營養靠脾運化水谷精微而得。即脾氣健運,則肌肉豐盈而有活力。如脾有病,則肌肉痿縮不用。金代李東垣著有《脾胃論》一書,更是進一步討論了脾胃的功能,其中《忽肥忽瘦論》就明確說明了消瘦就是因為飲食勞倦不當引起脾胃虛弱導致的。
為何會出現脾虛?現代人脾虛多,論其原因有幾個方面。
飲食問題
《難經》有云“飲食勞倦則傷脾”,又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當代人生活節奏快,離開外賣似乎就無法生活了,口味上嗜辛辣、糖油食物(如蛋糕、可樂、奶茶等),日常飯局應酬多,由此不免飲酒、過食,讓脾胃不堪重負。
心理壓力太大
現代人在面對壓力時主要反應為思慮太過、易怒。《黃帝內經》有“憂思傷脾”一說,足見過度思慮對消化系統的影響。成語“牽腸掛肚”一詞也是佐證,當我們絞盡腦汁地處理事務的時候,自然是“食不下咽”“味同嚼蠟”的。
憤怒是動物防御自己損失(領地被侵占)的生理反射,人也概莫能外,譬如金錢和名譽的損失會激發人的憤怒,這個過程在中醫看來就是肝火太盛,繼而便會有肝氣犯胃的反應,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生氣后不僅吃不下東西,還會“氣到胃痛、腹瀉”的原因。
睡眠質量差
電燈被發明后人類的夜生活就開始變得豐富多彩了,后來,手機和網絡又來添了一把火。無論是工作還是娛樂,人們習慣于擠壓沒有產出的睡眠時間。睡眠時間少,內臟的修復時間就打折扣,脾胃也一樣,得不到充分的修復。現代醫學確實也告訴我們,睡眠時間減少會導致胃酸增加、胃血流量減少,導致“破壞大于修復”。
反過來,受損的脾胃還會導致睡眠質量的進一步下降。中醫認為心、脾兩臟主導了人的睡眠,心脾兩虛的人睡眠質量不佳,常伴有心悸怔忡、健忘多夢、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
缺乏運動
統計表明,八成以上國人基本不運動。活動少導致氣血流通不利,肌肉失去濡養則瘦削,四肢末梢也不溫暖。人體的基本道理是“用進廢退”——無論大腦、肌肉還是任何器官都一樣,不運動的人相對單薄、怕冷、胃口小,多運動的人相對健碩、不怕冷、胃口大。
針對脾虛的問題,除了辨證調理如服用香砂六君丸、保和丸、歸脾丸等,還應該在上述四點上全面改變,即飲食上少食多餐、減少外出就餐、盡量清淡等;保持良好的心態,學會少思慮及“制怒”;睡眠保持7小時以上,盡量早睡早起;加強運動,盡量做到一周150分鐘,涵蓋有氧運動、力量訓練等。(■朱凌宇 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普外科醫生,顧巖為主任醫師、教授,楊建軍為副主任醫師)
推薦閱讀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聯系我們:265 073 543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