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分區為何從C盤開始?A和B它們倆去哪了?
5月12日消息,英特爾官方科普,這和早期存儲設備有關,我們現在常用的存儲設備并不是一早就出現的。
早期一種叫“軟盤”的設備才是主流,它從8英寸、縮小到5.25英寸、最后到3.5英寸。
其中3.5英寸就對應A盤,容量僅1.44MB,速度還慢。但它由于可裝可卸,所以在80、90年代曾是主流存儲硬件。5.25英寸則對應B盤,容量也才1.2MB。
雖然軟盤已被淘汰,但原本占用的盤符仍為它保留著,所以系統盤符是從C開始的。其實現在我們的日常中還是有軟盤痕跡的,那就是我們的“保存”鍵!
你知道硬盤為什么被叫作“硬盤”嗎?
由于軟盤容量太小而一直桎梏著計算機的發展,大容量存儲設備的研發也勢必被提上路程。大容量存儲設備在早期被研發生產出來時非常巨大,能達到兩個冰箱的體積,以噸計算的重量。
相對于軟盤采用可彎曲、薄塑料片等特性的柔軟材料而被命名為“軟盤”,大容量存儲設備卻是由鋁、玻璃等剛性材料制作的。
體積以及材質上軟硬程度的直觀差異,索性將這新的大容量存儲設備命名為了”Hard Disk“,“硬盤”的名稱就這樣被確定下來。
制造成本和技術是早期硬盤和軟盤處于困境的原因,這讓它們無法普及到消費市場。
直到制造技術進步,成本降低,容量變大、體積縮小的3.5英寸HDD機械硬盤出現之后,硬盤才逐漸被重視,走向了輝煌,成為計算機主流存儲設備。
那么在硬盤成為主流之前,存儲設備又有哪些?
軟盤硬盤這種兩種存儲介質大家多少能知道和了解,但還有一種存儲,是現在千禧一代小朋友都看不懂的東西,那就是——打孔紙卡(穿孔紙帶)!
在硬紙板上打孔記錄信息,信息就存儲在這些孔里,實屬硬核。雖然現在在電腦上已經看不到了,但我們還是能接觸到,比如考試用的答題卡就由此演變而來。
不少伙伴小時候用過的磁帶,也曾是電腦存儲數據的介質。磁帶現在已經遠離了大眾的日常使用,但在一些企業級存儲備份中仍有它的身影。
除此之外,還有輝煌一時的CD光盤,在以前能用來聽音樂、看影片、還能承載各種數據。家人曾用過光盤來重裝系統。而后在筆記本的輕薄設計潮流之下,光驅逐漸淡出了視野,光盤也慢慢淡出電腦存儲界。
說回現代,隨著游戲、軟件等文件的體積容量日益龐大,機械硬盤也漸漸難以應付,容量尚且夠用但是在速度上已經叫苦不迭。
在這幾年風靡的幾款3A大作上,就有不少用戶叫苦,進入游戲后物體卻加載不出來,導致在先天上失去優勢,游戲體驗大幅降低。
在不少"大神"的推薦以及操作系統Windows10更新的雙重作用下,速度快、容量小的固態硬盤SSD+速度慢、容量大的機械硬盤HDD組合成為一時的電腦存儲標配,緩解了不少存儲設備性能造成的難題。
再到如今,隨著企業級閃存進入消費市場,這套存儲組合再次迎來進化。更小體積、更大容量、更快速度和低易失性都在被反復提及。
畢竟成熟的電腦,就是要什么都要!這時,英特爾傲騰增強型SSD應運而生。
英特爾通過3D Xpoint技術與NAND閃存相結合,生產出這一速度更快、擦寫次數更多又兼具大容量、低成本特點的新一代固態硬盤—英特爾傲騰增強型SSD。
在市面上搭載英特爾傲騰增強型SSD的筆記本中,其英特爾傲騰增強型SSD具體性能參數—順序讀取最高速度為2400MB/s,順序寫入最高速度為1800MB/s,8GB跨度隨機讀取最高速度為330000IOPS,寫入則為 250000IOPS,讀取和寫入延遲分別為7s和18s。
硬盤發展到現在,也在往體積更小、容量更大、性能更強等方向不斷努力。
短短一世紀存儲介質已經經過數個形態、材質的迭代,誰又能知道未來存儲介質是哪種形式、哪種存在呢?不妨在評論區留言未來的存儲設備是什么模樣。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聯系我們:265 073 543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