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是發展的根基。構建起“三區一中心”發展格局的南沙,國家級重大平臺政策相繼落地,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兩位數增長,這得益于近年南沙推動“五鏈”(創新鏈、產業鏈、資本鏈、人才鏈、政策鏈)融合互促,布局做強創新型產業鏈集群。
大城開局,一往無前。以2021CNBC全球科技大會—南沙召開為契機,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廣州分社聯合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商務局推出“南沙‘強心’ 產業探路”深調研,共同探索打造大灣區區域發展新引擎,產業如何為城市“強心”的戰略路徑。推出《汽車城突圍的“芯”動力》《創新藥出圈的價值鏈》《數智谷串聯的創新軸》三篇報道,分別聚焦南沙汽車與芯片、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汽車城突圍的“芯”動力
近日,南沙碳化硅器件模塊企業廣東芯聚能半導體有限公司(簡稱“芯聚能半導體”)獲國投創業獨家投資,支持企業擴充產能,優化產業鏈布局。芯聚能半導體總裁周曉陽對在南沙實現第三代半導體器件產業化的信心越來越足。
周曉陽的信心更多來源于南沙第三代半導體全產業鏈的加速形成。近年來,以晶科電子、南砂晶圓、聯晶智能、芯聚能為龍頭,從晶圓生產到芯片設計、封裝及應用的第三代半導體全產業鏈快速形成,讓南沙打造千億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底色更足,汽車城突圍有了“芯”動力。
行業老兵眼中的南沙機遇
作為一個在半導體行業摸爬滾打了30多年的老兵,周曉陽離開全球封裝行業巨頭安靠科技來到南沙創業,加入創業公司廣東芯聚能。他說:“我能充分感受到南沙的未來。”
周曉陽認為,任何工業都離不開芯片,離不開半導體產業,這已經成為了全球化、智能化時代產業發展趨勢。
周曉陽專注的功率半導體,是實現電能控制和轉換的核心器件,SiC功率器件和模塊的國產化有利于實現我國關鍵領域的獨立自主和進口替代。“這也是純電動汽車的一個心臟,所以在南沙有一個很好的土壤。在南沙開展半導體研發與生產,能夠讓我們與汽車產業產生更好的協同。”
成立于2018年11月的芯聚能半導體,成長迅速,如今已建成占地40000平方米的廠房,其SiC MOSFET模塊已完成車載可靠性測試、夏季標定和夏季耐久測試,通過系統環境耐久試驗考核,預計2022年初量產。
從事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行業39年的徐偉,同樣為能在南沙擁有建設一條碳化硅芯片生產線的機會而激動。
徐偉是廣東芯粵能半導體有限公司總經理,這家公司于2021年5月成立。
“碳化硅芯片在新能源車的應用已經得到驗證,而且受到廣泛的認可。南沙已經擁有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布局,接下來與之配套的芯片、電機、電池、電控這些領域將迎來巨大發展機遇,碳化硅芯片將成為其中重要一環。”徐偉信心滿滿。
新興產業背后的戰略定力
半導體行業從來不是“短平快”的行業領域,而是“馬拉松式”的耐力長跑,這一點已成為行業共識。
徐偉將其歸結為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三種力。“一是能力,要有參與這個專業領域的技術能力、資本能力等,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積累,要布局;二是定力,必須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念頭,畢竟這是一個專業化程度較高的領域,需要長期堅持、靜心研發;三是耐力,無論是資本層面,還是政府政策層面,都需要有長期作戰的準備。”
半導體產業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馬拉松,這種戰略定力在南沙半導體行業已有印證。
南沙的半導體產業萌芽于霍英東集團早年投資建設的南沙資訊科技園一個不足500平方米的無塵凈化實驗室。2006年,香港科技大學的博士畢業生肖國偉在這里開展了LED芯片倒裝焊技術的產業化研究,不久后創辦了晶科電子公司,并在穗港兩地技術、資本和人才的助力下,逐漸將晶科電子發展成為國內LED芯片產業的龍頭企業。
廣東晶科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肖國偉認為,晶科電子主要是受益于南沙的區位優勢以及當地政府良好的營商環境,推動企業通過技術創新以及研發投入獲得長遠、長足的發展和進步。
南沙再造一極的雄心
近期,南沙還與國際知名半導體行業投資機構華登國際合作,共同組建了總規模22億元的廣東省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風險子基金。在萬頃沙集成電路產業集聚區,一座座新廠房正在拔地而起,南沙正逐步成為廣東省打造全國半導體產業第三極的重要支撐。
瞄準化合物半導體制造,南沙將為廣州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再造一極。依托吉利汽車、廣汽豐田、合創汽車、日本電裝等整車和零部件企業應用資源,圍繞設計、封測和功率、傳感器等環節,南沙區商務局重點引進了南砂晶圓、芯聚能、芯粵能等龍頭項目,已初步形成襯底、外延、封測的化合物半導體制造全鏈條。下一步,將圍繞該鏈條,開展補鏈、強鏈和延鏈工作,為廣州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注入“芯”動力。
汽車與芯片產業只是南沙創新型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南沙創新發展動能不斷增強,引進217個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千億級汽車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第三代半導體全產業鏈基地全面動工,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升至全市第二。
隨著中科院所與港科大(廣州)等高校項目的建設,南沙戰略性新興產業迎來了更強勁的動能。周曉陽認為,產業鏈的發展一定要產學研相結合。“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加快進駐,港科大(廣州)加快建設,我們已經跟他們有許多互動,隨著商業環境不斷優化,我相信半導體行業會在南沙形成一個比較好的生態,我們既樂意貢獻于生態的建設,同時也將得益于生態的建設。”
創新藥出圈的價值鏈
今年,香港知名藥企李氏集團在廣州南沙布局的創新藥企——兆科眼科順利登陸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成為南沙區第10家上市公司,這也是李氏集團深耕南沙第十年的里程碑。
在李氏集團全球投資版圖中,南沙生產基地面積最大、投入科研力量最多、正在研究的新藥項目最多,這也印證了南沙探路生物醫藥產業的決心。近年來,南沙聚力打造國際一流醫療產業創新中心,通過布局生物醫藥價值鏈條,加快構建包括藥品生產、研發等具有南沙特色的產學研一體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
十年磨一劍,揚眉劍出鞘。
創新藥需要創新政策
“從南沙搭船到香港只有一小時的時間,距離國內頂尖的眼科醫院中山眼科中心也只有不到一個小時。這對我們做眼科藥物研發和實驗都非常重要。南沙區政府的服務也非常專業及時,在落地建設和上市審批過程中,總是第一時間響應和支持我們,對企業發展信心有極大鼓舞。”長期從事藥物研發的李氏大藥廠首席運營官戴向榮,談起南沙的政策優勢深有體會。
作為首批國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南沙享受國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特有的進口新藥注冊特殊審批,藥品、醫療器械和醫療設備進口關稅減免、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許可等配套政策。
“要做創新企業,選擇南沙,就是多一個機會。”廣東醫谷執行總裁謝嘉生認為,“生物醫藥產業競爭非常激烈,如果企業能夠快一步半步,也許在未來就是領先很多步。因此,我相信未來在南沙能夠走出一大批創新的生物醫藥企業。”
廣東醫谷是南沙生物醫藥產業最為集聚的產業園區,獲評為國家級孵化器。從全面建成至今約2年的時間,這個僅占地70畝的園區已落戶近300家生物科技企業。
去年,南沙保稅港區升級為綜合保稅區,生物醫藥產業也迎來了新機遇。海關根據進口藥品通關特點,量身定制“一次入區(綜保區)、分批出區入境”等藥品進境監管模式,藥品在南沙綜合保稅區保稅存儲狀態下完成抽樣檢測,二線出區時同批次藥品進口可憑一份檢測報告多批次出區通關。2020年,南沙綜合保稅區進口醫藥產品共計15.6億元,增長223.73%。
今年4月,華南醫藥公共保稅分撥中心啟用,助力南沙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OTC(非處方)藥品進口基地及功能齊備的藥品進口服務平臺。卓悅健康科技集團董事長于卓民興奮地說,該平臺的啟用有利于企業打造老百姓足不出戶就能購買藥品的網上藥店,讓百姓獲得更安全、更便捷、更實惠的藥品保障。
創新企業需要創新平臺
好的產業生態鏈也是營商環境。為了讓大企業和“小巨人”協同成長、互為生態,企業來了能活、生而能長,南沙將目光瞄準了平臺型項目。
去年,由市政府、南沙開發區管委會、復旦大學三方共同舉辦的省屬事業單位——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廣州)成立,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廣州)執行院長林鑫華介紹,研究院自注冊成立一年以來,現有45名全職人員,18名兼職科研人員,32名雙聘博士后合作導師。該項目已掛牌正式運作并完成部分研發場地的建設,力爭將南沙建成“國際精準醫學硅谷”。
平臺型項目具有開放性、專業化、市場化的競爭優勢。南沙區政協副主席、商務局局長謝曉暉表示,平臺集聚性項目將逐步改變產業中存在的“缺芯”“少核”“弱基”狀況,使經濟發展更具有內生動力。
更多的項目正幫助大樹生根,構成南沙生物科技產業熱帶雨林的多樣性。輯因醫療、因明生物、天科雅生物、思安信生物、衛視博生物、健齒生物、固生堂中醫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相繼在南沙落戶,并在研發、融資、上市等關鍵環節取得重要進展。
林鑫華很期待,“希望通過與南沙集聚的科創資源及上下游合作,充分發揮體制機制創新優勢,全力打通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資源鏈、創新鏈和協同鏈,把精準醫學前沿成果轉化作為核心任務之一,搭建以廣東為核心、國內國外布點的全球創新中心和前孵化基地研究平臺。”
串珠成鏈,產業方能生生不息
當前,生物醫藥產業引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2023年市場規模預計近2000億元,展現出巨大發展前景。
林鑫華認為,生物醫藥產業的競爭不僅僅是生物醫藥,人才也是關注的首要因素。“南沙已獲批設立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也是全國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林鑫華表示,有理由相信,這一系列高標準、大力度的先行先試人才發展機制改革舉措,將打破國籍、地區、用工形式的限制,大力促進并吸引國際頂尖水平的人才與團隊入駐南沙、來粵發展。
2011年,李氏大藥廠在南沙區珠江工業園投資建立總部基地。經過十年的發展,南沙基地正逐步打造成為集兆科廣州、兆科腫瘤、兆科聯發、兆科眼科、普樂藥業等為一體又有不同分工的制藥集群。
在布局南沙初期,李氏大藥廠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基地地點相對偏僻、如何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等挑戰。戴向榮深有感觸,“這幾年南沙區的發展非常快,基礎設施、營商環境、人才引進都有很大的提升,這更堅定了我們當時選擇南沙、深耕南沙的決心。”
戴向榮同樣關注到,一些創新藥企正陸續在南沙建立生產研發基地,這說明了南沙生物醫藥集群正逐步成形成勢,成為一個日趨完善的價值鏈圖。“一個生物醫藥產業的集群,應該具備整個藥物開發的完整鏈條,經過10年的探索,我們與南沙一起打造了具有南沙特色的產學研一體的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這也是我們的追求。”
數智谷串聯的創新軸
11月28日,前來參加亞洲青年領袖論壇的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Kashif Sharif和該校控制科學與工程碩士Ammar Muhammad興致勃勃地來到廣州南沙花園酒店試乘體驗小馬智行自動駕駛車。南沙明星企業小馬智行副總裁莫璐怡作為“東道主”,向兩位嘉賓介紹了這款酷炫的自動駕駛汽車,其先進的自動駕駛技術讓嘉賓們贊不絕口。
自2017年10月落戶南沙以來,小馬智行憑借其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經驗和實力,以及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取得的突破,業已成為南沙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的一張名片。競逐數字經濟新賽道,全國各地幾乎是同一起跑線起跑。這場高段位的數字經濟之爭,南沙選擇跳出行政區域,撬動廣深資源競逐數智之城,發揮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交匯節點優勢,為企業整合大灣區資源提供新的選擇。
擁抱深圳:面向灣區顯格局
“越來越多的骨干員工選擇融入南沙,扎根南沙。”在公司總部落地南沙的第三年,廣州通則康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管熹旻信心越來越足。
作為一家總部在廣州、研發在深圳的企業,廣州通則康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4G/5G泛物聯網終端及系統設備、人工智能+行業的應用,借助5G大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的特點賦能工業互聯網等垂直行業領域,“我們很期待能融入這個創新要素集聚的多元發展體系之中。”
營收保持每年30%左右的增長,3年左右實現IPO上市,力爭2028年成為營收過百億、受人尊敬的優秀上市公司。通則康威來到南沙后,定了一個“小目標”。
在管熹旻看來,南沙與深圳隔江相望,環境舒適,人工智能上下游企業聚集,這里有適合人工智能特別是創新企業成長的土壤。
作為廣州科技創新軸的“南極點”,南沙正發揮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交匯節點優勢,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力爭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體系中占據一席之地。中軸交匯,讓南沙的吸引力越來越強。
巨杉數據庫于2011年成立,是一家專注分布式數據庫技術研發,以提升數據價值為使命的自研數據庫獨立廠商。“公司從成立之初就立足于廣州,我們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吸引全國乃至海外的數據庫專家,南沙優質的科技產業規劃及人才政策是吸引我們落地南沙的重要因素。”廣州巨杉軟件開發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兼研發副總裁許建輝介紹,目前南沙已成為企業的新總部。
“作為一個新興區域,南沙在科技產業方面的規劃更聚焦、更有方向性,與港澳接軌能為我們帶來優秀的國際人才,舒適的環境及宜居的生活成本,會讓員工更穩定、更有幸福的感覺。而且在這里能讓我們享受到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底蘊、配套資源,我相信南沙必將成為科技公司的創新福地。”許建輝說。
換道超車:快慢之間顯定力
作為國內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今年以來,小馬智行在自動駕駛技術“無人化”領域取得眾多突破,5個月內獲得加州、廣州、北京的無人化測試(Driverless test)牌照或許可。
莫璐怡認為,一直以來,廣州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政策創新方面,都是走在全國最前列的。小馬智行落戶南沙之后不久的2018年2月,正式在南沙開展公開道路測試,當時也是中國最早在公開道路上面開起來的自動駕駛車輛之一。這主要得益于廣州南沙“先試先行、開拓創新”這一政策的支持。
“現在巨杉數據庫有研發員工200多人,未來三年我們的計劃是,研發人員每年會以翻倍的速度去增長。”許建輝表示。
快源于慢,南沙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產業的快速發展源于持久的定力。發力數字經濟,是南沙搶抓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載體和重要抓手。但產業培育等不得,同樣也急不得。
這點從數字經濟的招商邏輯可以看出端倪。南沙區商務局相關負責人說,南沙數字經濟產業招商正圍繞著“點、線、面”三個階段進行探索布局。從引進數字經濟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再到依托早期引進的頭部企業形成關鍵領域鏈條,最后聚焦平臺建設,如產業平臺、公共服務平臺、場景平臺。
在數字經濟產業的探索期,南沙狠抓重點,引進多家數字經濟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上文提及的國內估值最高的自動駕駛公司小馬智行、中金資本領投專注于分布數據的巨杉數據,這些行業頭部企業扎根南沙,集聚人才和資本,形成的區域閃光點,為南沙后續數字經濟產業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仔細分析南沙的產業構成,可以換一種維度理解。1—3年內有望再造一個新千億產業集群的新能源汽車產業;3—5年能夠趨于成熟的人工智能產業;5—10年能初見成效的生命健康產業。這種梯度布局的模式,也讓南沙在發展速度與質量上能夠相得益彰。
如今,以中新知識城和南沙科學城為南北極點的廣州科創軸正規劃建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園建設如火如荼,讓進駐南沙的企業更有信心。
“南沙有非常多的硬核科技企業,我們也在開展行業實驗室的一個標準建設,希望更多企業參與我們的數據庫實驗室建設。”許建輝認為,“南沙的人才政策以及高校的建設,更能推動人才數據庫的打造,我們希望能與高校共同開展產學研的合作,服務灣區經濟發展。”(記者 柳時強)
推薦閱讀
最新資訊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豫ICP備17019456號-52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