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手機,各種App,讓視頻通話、打車出行、預約掛號、網上購物、移動支付等輕松搞定。在這個數字化、智能化時代,這些對年輕人而言,讓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和高效的新技術,卻成了不少老年人與社會之間的“數字鴻溝”。
有人說,對待老年群體的態度,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試金石。我們在社會按下“快進鍵”的同時,也要關心那些走得慢、暫時跟不上的老年人,讓他們也能夠分享社會發展進步的紅利。
為了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記者從區教育局了解到,兩年內,蕭山將以多種形式,重點面向老年人開展智能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
面對“數字鴻溝”的現狀和自身對于智能技術應用上的需求,蕭山老年人們有哪些想法和感受呢?記者通過問卷和街訪等形式進行了調查。
現狀調查
截至5月14日,此次調查回收有效問卷63份,街頭調查32人,共計參與調查95人。其中,60歲以下30人,60歲至69歲19人,70歲至79歲39人,80歲以上7人。
硬件:智能手機使用率
隨年齡降低而增加
在永興公園,記者遇到了正在晨練的周阿姨。今年72歲的她,身體看上去很硬朗,精神也很好,人顯得很年輕。不過問起操作智能手機,周阿姨卻有些無奈:“智能手機我還是用不慣。沒人教,就這也不會那也不會。有時候都不知道怎么就碰到了,跳出個沒見過的頁面,關也關不掉。”用了一個多月女兒換下來的智能手機,周阿姨放棄了,還是決定用回自己的老年機。
當然像周阿姨這樣的并不是個例。根據此次不完全調查結果,80歲以上年齡段使用智能手機的有3人,占比43%;70歲至79歲使用智能手機有19人,占比49%;60歲至69歲使用智能手機有12人,占比63.2%;60歲以下使用智能手機的29人,占比97%。可以發現,智能手機使用度、接受度隨年齡降低而增加。
而在對自己手機操作熟練度的評價,在63名使用智能手機的人中,有9人選擇了“相當熟悉”,43人選擇了“較為熟悉”,11人選擇了“不熟悉”。不過在這一點上,年齡并不具有代表性。75歲的張大伯對智能機操作駕輕就熟,像微信、支付寶、網銀等功能都經常用。“別看我年紀大了,用心去學,我們還是能用得很溜的。”張叔叔笑著說。
需求:線上掛號就醫和生活繳費成為熱點
在智能培訓需求這一多選題中,網上掛號就醫和生活繳費分別以占比79.3%和52.4%,占據了前兩位,特別是在70歲以上老年人的調查數據中,掛號就醫占比更是達到了100%。
“現在去醫院看病,到現場掛號真的要等不少時間。如果手機提前預約好,只要按預約好的時間過去就行,方便又省時。”75歲的沈阿姨告訴記者,每次去醫院,都是兒女提前幫自己在網上預約掛好號。“孩子事情都多,如果自己會就更方便了。”
聽了沈阿姨的話,同行的張阿姨也表示贊同。她還告訴記者,如果有這樣的課程,她們都想學一下,比如打車、等公交這種軟件的使用。“現在要出遠門,都是女兒幫我叫滴滴。”張阿姨說,還有像等公交這種軟件,一看就能知道公交還有多少時間到站,等著也不心急了,還能算好時間出門。
此外,還有一些和生活相貼近的軟件,如攝影、抖音、淘寶、廣場舞等,也成了調查中不少老年人提及較多的。
“像微信、支付寶、淘寶這些軟件基本上都在用。”68歲的宋阿姨使用智能手機有七八年了。她舉著手里的智能手機告訴記者,這已經是她換的第二部手機了。“如果有培訓課的話,我想學習一下手機攝影,怎樣才能用手機拍出好看的照片。”宋阿姨說,現在年紀大了,自己和老伴想出去走走看看。
擔憂:不少老年人“不敢用”網絡安全成“攔路虎”
“唉,智能手機好是好,就是擔心會不安全。”在街頭調查中,張阿姨的這句話,讓周圍一起跳舞的姐妹們炸開了鍋。
和張阿姨一樣擔心網絡安全的還有不少人。在此次不完全調查中,在需求一項,選擇了預防網絡和電子通信詐騙、個人信息與隱私保護等信息安全教育講座的也有32人,占了使用智能手機近一半人數。
“經常收到有什么可以領取的短信,點鏈接進去,不是說讓下載軟件,就是要手機號登錄驗證。最后點來點去,還是什么都領不到。”張阿姨接著說,把短信給女兒看后,女兒告訴她,這種短信很多都是騙人的,不能點,很容易泄漏個人信息。“我聽了覺得挺慌的,我們也不懂,就怕出點什么問題。”“我覺得這種短信就看也不用看。最煩的是還有各種軟件的推送信息,就想讓你點進去,點了又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另一邊有人說道。
的確,網絡上信息量雖大,卻魚龍混雜、真假難辨,而老年人篩選有效信息的能力相對不足。對他們來說,新技術也伴隨著更高的風險。而對這種風險的警惕,讓一些老年人對使用新技術更保守和慎重,有的甚至選擇拒絕。
跨越“數字鴻溝”
培訓課程:涉及六大日常應用場景和信息安全講座
為了進一步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兩年內,蕭山將面向老年人開展智能技術應用培訓。
“區社區學院和各社區學校將以‘應培盡培’為原則,面向區內有能力、有意愿參加智能技術應用培訓的老年人開展培訓和幫扶。這是今明兩年我局老年教育的重點工作。以集中培訓、個別輔導、志愿者服務、自主學習等多途徑相結合的方式,擴大覆蓋面,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培訓學習方式。”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有關培訓計劃,并力爭至2022年底,形成一套教師隊伍優質、培訓內容豐富、培訓成果顯著、服務機制完善的老年人智能技術應用培訓體系。
在瓜瀝社區學校,一堂有關老年人智能手機應用的講座正在進行,這也是瓜瀝“幸福學堂”的第一課。讓老年人學會用手機發送定位和使用手機進行導航。在課堂中,老師和助教會走到每一位學員身邊,進行操作的講解和示范,確保來上課的學員能夠真正了解、弄懂操作的流程。
這樣的場景,兩年內,將在蕭山各個鎮街出現。
結合老年人的現實需求,蕭山將開展老年人健康碼使用、交通出行、掛號就醫、親友聯絡、生活繳費、移動學習等六大項日常應用場景的培訓以及預防網絡和電子通信詐騙、個人信息與隱私保護等信息安全教育講座,增強老年人風險防控意識。“如交通出行,就包括了如何使用軟件了解公交車何時到站,如何通過軟件一鍵打車等等。”區教育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課程的開設將密切結合生活實際,實現學以致用。
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區教育局要求各社區學校自主研發適合老年人閱讀、操作性強的優質校本教材(含電子培訓材料)。
記者入手了臨浦社區學校開發的老年人培訓教材《漫話老年人的智能生活》。翻開A4紙大小的教材,里面都是一幅幅漫畫。通過相關的場景導入,結合文字和圖片,以漫畫的形式,詳細介紹了智能手機各類App的使用方法。同時臨浦社區學校還把漫畫的圖片和文字都進行了放大,方便老年人閱讀。
培訓形式:線上線下深入開展教學
不僅是在社區學院的課堂教學,各社區學校也將圍繞不同主題制作一批培訓視頻或課件,發布在蕭山學習港、學在蕭山、各校官微等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以線上學習的方式,供有需求的老年人免費學習,在線上線下深入開展教學。
此外,把課堂下沉到村社,讓教學走進生活也將成為不少社區學校的選擇。
“通過我們自主開發的教材和教師的下沉培訓,借助村社志愿者的力量,能進一步擴大智能技術應用培訓的覆蓋面。”臨浦社區學校校長盧國橋表示,把課程下沉到村社中,對老年人來說很方便。此外,村社志愿者對老年人較為熟悉,通過“社區學校教師+志愿者”的組合服務模式,也能讓老年人更有親切感。
“針對老年人的培訓,需要有更多的耐心,特別是在教一些他們本身就不熟悉的領域。”瓜瀝社區學校負責教學工作的余老師表示,在智能手機應用培訓中,由于手機的型號不一,有些操作上會有不同,因此點對點的指導也是必需的。(記者王俞楠通訊員沈敏敏余慧驪)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聯系我們:265 073 543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