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的記憶機制是怎樣的?如何利用腦科學原理幫助孩子提高記憶力?
大腦對不同類型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有怎樣的偏好?
怎樣利用腦科學研究成果,開展針對性的訓練提升孩子思維能力?
了解大腦的學習特性,成就高效學習,方能培育全面發展、適應未來社會挑戰的人才。4月10日,廣州市黃埔區中黃外國語實驗學校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集團合作的 “基于腦科學的人才培養項目” 啟動儀式盛大舉行,并取得了圓滿成功,雙方以腦科學為“筆”,共同開啟了繪制人才培養“新畫卷”的偉大征程。廣州市黃埔區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羅玉;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IDG-麥戈文腦研究所研究員、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薛貴;北京師范大學教育集團副總裁白冰;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副院長、浙江大學人工智能教育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康長運;國際教育自媒體“馬背上的女超人”創始人Chelsie等領導及嘉賓出席活動,見證這一重大時刻!
中黃外國語實驗學校管弦樂團精彩開場
中黃外國語實驗學校副校長柯英姿主持
中黃外國語實驗學校校長李春作開場致辭,介紹學校引進腦科學的重大意義以及將采取的具體落實措施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集團副總裁白冰致辭
期待雙方憑借各自優勢,多維度深度協作,將腦科學成果融入教學,共育創新人才
到場嘉賓共同為項目揭牌
腦科學+學科融合 點亮人才培養之光
如何通過腦科學+教育的結合,構建培養核心素養的教育生態,發展面向未來的教育?活動現場,薛貴教授以一場精彩絕倫、深入淺出的講話,為家長們答疑解惑。
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薛貴(長江學者)
研究表明,在大腦發育的特定敏感期進行相應能力的培養,效果會事半功倍。比如,幼兒時期是語言學習的黃金期,此時大腦對語言信息的敏感度極高,能夠輕松掌握多種語言的發音和基本語法;青少年時期則是邏輯思維和創造力快速發展的階段,適宜的教育刺激能夠激發大腦的創新潛能。這種基于科學實證的教育指導,為人才培養帶來了從“經驗導向”到“科學導向”的巨大轉變。
薛貴教授還著重強調,摒棄知識碎片化與死記硬背,構建知識網絡以實現靈活遷移運用,是符合大腦發展規律的教育之道。大腦并非簡單地存儲信息,而是通過神經元之間的復雜連接對知識進行關聯整合。只有當知識形成網絡,學生才能在面對不同問題時,迅速調動相關知識,實現舉一反三。
中黃外國語實驗學校作為一所22年積淀的IB雙語學校,深具前瞻視野和創新意識,致力于培養兼具君子品格及全球勝任力的新時代人才,這樣的教育理念和深厚經驗是“基于腦科學的人才培養項目”落實的基石。學校將在薛貴教授帶領的首席腦科學專家團隊指導下,借助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和實踐成果,融合學校跨學科教學與學習力培養方面的經驗,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為區域及國家的創新人才戰略提供有力支撐。
中黃教育集團副總裁李康華博士,進行項目介紹
薛貴教授高度贊揚了中黃外校在中西融合全人教育道路上的卓越實踐。他指出,學校在多個關鍵維度展現出積極優勢,尤其是前瞻性的教育理念,與腦科學所強調的多元智能開發、個性化成長路徑高度契合。
腦科學+個性化培養 中黃學子開啟成長 “狂飆”
中黃外國語實驗學校采用小班化教學設置,每個班不超過26人,每一位學生都能獲得老師的高度關注。同時,創校22年以來,學校深入探索學生個體差異,構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個性化教育方法。在此基礎上,依據腦科學原理,學校將采用由北京師范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頂尖腦科學專家開發的腦智圖譜測評系統,精準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科學、個性化的教學方案,讓教育從 “廣撒網”式的模式轉變為“精準定制”。
項目啟動后,學校將精準把握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的大腦認知特點,在跨學科課程設置中,融入基于腦科學原理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深入探究學科知識,開展批判性思考,助力學生構建更高效、更全面的學習體系。
在活動的圓桌論壇環節,北京國知培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副院長康長運先生指出,越是AI時代,教育更應該回歸于以人為本,以腦科學為基礎,加上中黃外校的個性化全人教育,因材施教,注重孩子差異和獨特性,培養適應未來的人才。
圓桌論壇:現場嘉賓為教育行業人士、家長答疑解惑
在未來,中黃外國語實驗學校將秉持“讓教育適應孩子,讓世界和而不同”的教育初心,不斷探索腦科學在全人教育中的深度應用,攜手北師大教育集團助力學生夢想騰飛,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容應對 AI 時代挑戰的高素質人才!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Copyright (C) 1999-20120 關于我們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