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馬河西岸,廣闊的稻田泛起淡黃色。得益于優質的水源灌溉,九臺區龍嘉街道紅光村的水稻種植遠近聞名,素有“稻村”美譽。
過去,這里就以種稻聞名,但卻沒能實現靠種稻致富,全村八成以上的村民選擇外出務工。“人都走了,還談啥發展?”這讓不少村民深感困惑。如今,“稻村”迥然不同,“農業現代化搞上去了,三產融合發展,致富走對了路。”紅光村黨總支書記李在德說。
如今,紅光村276公頃稻田連成了片,田間作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8%;建起了大米加工廠,配套全自動生產線,全年生產加工大米1000噸左右;以稻為媒搞出“稻田公園”新名堂,年接待游客10萬人次以上……現代農業、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三大產業融合發展齊頭并進,紅光村先后被評為全國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村、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吉林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資料圖片)
連綿的飲馬河,田疇沃野萬象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明確了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主攻方向。圍繞推動農村產業延鏈拓鏈強鏈,探索創新全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加快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紅光村實現了農業發展的“接二連三”。
紅光村以稻為媒,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休閑農業新業態。 梁闖 攝
紅光村大米打出品牌,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梁闖 攝
突圍:農業轉型功在高產田
稻田不再被分為小塊的“燒餅田”,而是連成了大片的“高產田”;四周沒有了泥濘的田埂,取而代之的是硬化的水渠;田間管理幾乎看不到農民忙碌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通過無人機在輸送各種“營養”;查看農情只需看一下大屏幕,物聯網系統便可實時監測稻田里的一舉一動……來到紅光村高標準農田現代農業示范區,通過仔細梳理這里的農業轉型路徑,不難發現,正是高標準農田建設帶來的改變——
全村糧食產量提高10%,肥料利用率提高2%,灌溉率提高7%……這幾年發生在村里的變化,讓李在德深感欣喜,“現在村里的稻田,大塊的有十幾畝,小塊的也有五六畝。單是把田埂打破、連片,村里的水田面積一下子就多了30公頃。”一家一戶的生產方式種不出效益,村里就協調全村406戶農民,通過土地入股或流轉的方式與企業合作,實現了農業生產規模化、規范化、高效化的轉型升級。
“現在每公頃土地靠年分紅就有1萬多元,過去辛苦種一年,都不如土地入股的收益。”村民李在日說。建設高標準農田,釋放規模效應,農民成了最大受益者。合作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在保證土地承包權、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他們提供全程優質的社會化服務,育苗種植、植保管理、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
創新:村企聯營打出好品牌
一邊是一眼望不到邊的金色稻田,一邊是寬敞明亮的大米生產車間,企業的參與為水稻產業帶來了全新理念。種養結合、精深加工、直播帶貨……這幾年,通過村企聯營興起的稻田新農事,讓紅光村煥發出新生機。
“再有20多天,村里的新米就要上市了!我們都是按訂單生產加工。”紅光村的大米生產車間里,幾名村民正麻利地將加工好的大米裝袋、打包,一件件包裝精美的產品被運送到各銷售網點,“村里加工大米經常需要人手,一天能賺150元呢!這兩天車間里的機器全部檢修完成,又重新做了防潮,就等著秋收了。”村民李大哥說。
“農民種糧,不僅要種得好,更要賣得好。”依托國內先進的自動化大米生產線,紅光村實現了一產和二產的無縫銜接,經過清理、去皮、篩選等工序后,磨出來的大米顆粒飽滿、干凈優質。李在德說,“以前我們只管悶頭種地,第一手糧食資源的利潤還是太少,將糧食變成商品進入市場,產生利潤的方式更多。現在村里每小時就能生產5噸大米,每年的水稻加工量達1500多噸。”
這兩年,紅光村還在企業的指導下,搞起綠色水稻綜合種養,“河蟹和鴨子可以吃稻田里的雜草和昆蟲,減少稻田農藥的使用,秋收后還能增加稻田的收益,一水多用、一季雙收。”循環農業、綠色農業等現代農業經營模式,極大提升了大米品質、提高了農民收入。李在德說,現在村里的大米已經打出了品牌,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企業線上線下同步銷售,不斷擴大品牌知名度,延長大米產業鏈條。
融合:稻田美景“催熱”鄉村游
金秋時節,稻香漸濃,紅光村里一派生機盎然。漫步在稻田景觀木棧道上,兩側鮮花盛開、稻香撲鼻;站在觀景臺上放眼望去,碧空下上百公頃的稻田一覽無遺;俯瞰金色的美景,由褐色彩稻構成的“宜居宜業 和美鄉村”八個大字分外醒目……稻田公園里,清新淡雅的田園風光鋪陳開來,吸引眾多游人前來打卡。
如今,紅光村以滿足游客對“田園風光”“農韻鄉愁”的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在田里種植彩稻,繪制一幅幅美麗的稻田畫;在稻田邊種植鮮花、修建棧道,精心打造景觀小品;配合稻田風光,深挖農耕文化建起村史館和稻米產業展覽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休閑農業新業態。
“現在有50多家旅行社把紅光村納入了旅游行程,旺季時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今年,紅光村還創新推出研學游項目,與旅游企業合作開發體驗式課程,打造鄉村旅游品牌。插稻秧、賞稻畫、聽蛙聲、做美食、逛展館……相繼有數千名中小學生到此體驗稻米文化。李在德說,農文旅融合發展,不僅扮靚了美麗鄉村,更為鄉村經濟帶來了新的發展良機。目前,全村旅游從業人員有50余人,旅游業人均收入達 1.5萬元,人均年收入增加8000余元。
聚焦“種好糧、辦工廠、鄉村面貌大變樣”三件大事,紅光村還將大力發展都市農業、城郊農業、集約高效農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鄉村更加聚人氣、有活力。
關鍵詞:
推薦閱讀
Copyright (C) 1999-20120 關于我們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