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老夫妻在醫養中心享受日間診療服務。 王菁菁 攝
新聞背景
【資料圖】
創造美滿幸福的老年生活,不僅是家庭責任,也離不開高質量醫養結合服務的供給。如今,我市以社區為圓心,輻射周邊醫療、康養機構的“醫養結合”服務圈,成為社區鏈接醫療機構資源服務群眾的生動實踐。不僅極大滿足了居民醫療服務需求,更在提升居民健康素養和幸福指數方面實現了“雙贏”。
南關區幸福鄉地處城鄉接合部,在區域內沒有大型醫療機構的情況下,如何為轄區內的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醫養結合服務?近日,記者在走訪時發現,南關區幸福鄉同一區域推廣的個性化“醫養結合”新模式,已然成為居民享受就地就近診療服務和康養服務的新常態。
深度義診服務:小毛病及時發現并提供治療方案
日前,來自國文醫療集團(長春醫院)的兩臺大型體檢車開進南關區幸福鄉八一社區,由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多個科室,近80名醫生、護士、醫技人員組成的義診團走進社區,為居民提供“一站式”深度義診。
“現在血壓、血糖控制得挺好,就按照這個劑量堅持服藥就行”“平時一定要注意低鹽、低脂飲食,對血壓和血糖要進行每日監測”……義診現場,在該院內分泌科邵紅主任的義診臺前,居民朱麗華在結束體檢后前來咨詢,得到了專家詳細的用藥指導和日常保健提醒。“醫院真正走進了社區,走進了百姓,這樣的深度義診服務很貼心。”朱麗華感慨地說,“對于中老年人而言,足不出社區就能看小病,太幸福了!”
和朱麗華一樣,居民隋影新也經常參與社區組織的義診活動。隋影新曾患有慢性膽囊炎,在參與社區義診活動中,他不僅進行了彩超檢查,而且得到了肝膽外科專家的科學指導。“我的膽囊炎就是通過幾次義診治好的!”剛剛咨詢過該院肝膽外科梁博主任,隋影新興奮地說。“義診時進行身體檢查,有啥小病,醫生會提供科學的診療方案,如果需要進一步治療,醫生也會進行提示。”得益于義診服務每月持續開展,隋影新遵照醫囑進行科學服藥,膽囊炎癥近乎消除,目前已無明顯疼痛感。
鏈接醫療資源:社區與醫院聯動普惠式服務居民
“我們社區40%左右的居民都是回遷農民,由于健康意識淡薄,很多人都是‘小病吃藥挺,拖成大病才去醫院’。”南關區幸福鄉八一社區黨委書記高金楊說,今年年初以來,針對居民的實際情況,社區積極鏈接轄區醫療資源,與轄區大型醫療機構國文醫療集團(長春醫院)進行聯系,依托“幸福醫館”建設,服務整個社區居民。
“我們想通過這樣貼心的服務,逐漸轉變居民的醫療保健意識,從治病轉為防病,進一步提升整個社區的健康素養。”高金楊說。如今,經過8個月的實踐探索,服務模式初見成效。每次社區發出義診通知,都能吸引三五百名居民熱情參與,大家都是三五成群,以家庭為單位“組團”參加義診。下一步,借助“幸福醫館”升級,八一社區還將與該院探索“醫生診室”服務制度,多學科專家入駐“幸福醫館”,按居民需求每周定期輪換出診。同時,開辟“日間診療”,讓轄區居民,特別是老年居民足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優質、高效、便捷的社區醫養結合服務。
就地就近診療:居家養老與智慧康養完美融合
如果說,普惠性的醫養結合服務為轄區百姓提供了便捷,那么,在康養機構,個性化的居家養老服務與智慧醫療的完美融合,為更多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了精準的醫養結合新選擇。
入秋以后,家住幸福鄉國信社區80歲的居民孔祥菊肩周炎的老毛病犯了,她跟往常一樣,跟隨老伴兒一起來到距家最近的長春仁大醫養中心進行治療。在醫養中心,孔祥菊接受專業康復科醫療師日間推拿和理療服務,傍晚回到家里,她通過智慧醫療設備實時監測心臟情況,就地就近的服務讓老人感到舒心,更成為他們近年來診療的習慣。
“我們早上8點左右來醫院進行治療,中午在醫院可以午休,下午3點多回家。”孔祥菊坦言,她現在跟女兒住在一起。因為醫院離家很近,這種“醫養托管”的方式十分適合像她一樣的老年人。82歲的老伴兒唐炯補充說,“我和老伴兒每年春秋兩季都會來醫院進行保健治療,每次十幾天,效果非常好。”
國信社區通過鏈接轄區長春仁大醫養中心醫療資源,實現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與醫養中心診療服務的匹配。得益于長春仁大醫養中心醫療智慧數據監測平臺,很多在中心住院的老年人和使用智能醫療設備的老年人,實現了相關監測數據的實時共享。目前,僅在國信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中就有約3成安裝了智能醫療設備。社區老年人一旦在家出現異常情況,信息平臺會自動發出警報,并與老人子女和社區工作人員及時聯系,迅速開展上門施救或轉至醫院進行進一步救治,最大程度保障轄區居民,特別是老年人的醫療需求。
關鍵詞:
推薦閱讀
Copyright (C) 1999-20120 關于我們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