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不負奮斗者,在黨建統領下,市一醫院歷經百年登峰,發展成為擁有10大院區、24家分院的醫療資源集聚陣地。“黨的十八大以來,從雙下沉到均衡資源布局,從疫情防控到學科造峰,我們通過黨建促業務融合發展,千方百計改善全市及周邊地區人民群眾就醫質量。”市一醫院黨委書記黃進宇說。
這十年,健康中國戰略全面實施、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保障;這十年,市一醫院接續奮進,助力百姓就醫不出區、不出縣,推動健康杭州事業邁上新臺階。
名醫常駐“家門口” 小網格托起大健康創醫療服務新格局
“醫生啊,10年前在杭州,也是你給我做的手術呢,我一直都記得你!”市一醫院消化內科張嘯主任醫師剛踏進桐廬縣第一人民醫院病房,就迎來了94歲徐奶奶的熱情招呼。
10年前,徐奶奶曾因膽總管結石到杭州市一醫院就診,當時張嘯為她做了ERCP(經內鏡逆行性胰膽管造影)手術。這次,徐奶奶突發膽總管結石伴急性化膿性膽管炎,因為心功能不好,還合并房顫,依托市一醫院醫聯體全面托管優勢,桐廬一院消化內科主任胡聞華馬上聯系張嘯,請他過來再次為徐奶奶手術。經過術前準備,張嘯和桐廬一院消化內科團隊嫻熟配合,順利為老人解除了膽道梗阻。
去年6月2日,市一醫院全面托管桐廬縣第一人民醫院醫共體,開啟醫療共富新模式。走過一個春夏秋冬,像徐奶奶這樣,不出縣就能享受市級醫院優質醫療服務的桐廬患者不在少數。以市一醫院消化內科、心內科、血液內科、肝膽胰外科、耳鼻咽喉科、婦科、眼科等專家團隊為核心的“智囊團”,傾力提升桐廬一院整體醫療水平、服務能力,也讓基層百姓得到了最直接的實惠——看病不用再跑遠路了。
一年來,擔任桐廬縣衛健局副局長及桐廬一院醫共體院長的市一醫院血液內科專家錢申賢非常忙碌,每周往返桐廬。上任后,他建立了院長查房制度,不僅能收集患者就醫需求,還能更好地臨床帶教。為了不讓患者吃“閉門羹”,他改變原有的“普通門診現場掛號限號”政策,新增17個專家診室和周末門診號源。
“我們的目標是將醫院打造成一家標準化的三級醫院,基本滿足桐廬常見病、多發病診治以及重危病人搶救的能力,更好滿足桐廬縣人民的基本醫療需求。”在錢申賢的帶領下,市一醫院每月下派專家200余人次,桐廬一院也跑出發展“加速度”:門急診人次同比增長21.88%;住院人次同比增長6.3%;手術同比增長6.32%。
近日,省委辦公廳、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通報,對2021年度縣域醫共體工作成績突出的10個集體和100名個人予以通報表揚。桐廬縣第一人民醫院醫共體榮膺“縣域醫共體工作成績突出集體”,成為杭州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
小網格托起大健康。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構建優質高效醫療服務體系,加強醫聯體、醫共體建設和縣域綜合醫改,我國50%的縣醫院能夠開展復雜手術。這十年,市一醫院緊跟健康中國、健康杭州步伐,加快推進醫聯體建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依次梯度下沉,既“造血”又“輸血”,促成醫療服務新格局。
從2013年下半年起至今,市一醫院就先后與桐廬、余杭、富陽、淳安、建德、諸暨等地11家區縣級醫院,以管理、技術、學科、人才、信息化等幫扶為紐帶,以全面托管、重點托管及專科托管的模式開展市一醫聯體建設;同時與杭州主城區2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組成緊密合作型城市醫聯體,促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2020年9月與上城區、拱墅區共8家醫養結合機構建立緊密醫養聯合體,提升老年醫療服務能力。僅今年上半年,醫院就派出551名專家下沉至基層單位。
據市一醫院轉診中心統計,2021年從醫聯體成員單位上轉的疑難危重患者共計3277人次,下轉共計796人次。同時,通過“杭州市雙向轉診平臺”,基層社衛中心精準轉診市一醫院共計22213人次,居市屬醫院之首。優質下沉,精準幫扶;城鄉統籌,上下聯動。依托優勢資源,以市一醫院醫聯體為載體,成員單位綜合實力與周邊地區輻射力正顯著提升,為老百姓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健康福祉。
黨員先鋒書寫“最美” “黨建+”融合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
“患者的認可,激勵我們不斷奮進,為他們解除病痛。”“當醫生,就是要干到拿不動手術刀的那一天。”今年8月19日,杭州市舉行慶祝第五個“中國醫師節”大會,市一醫院王鳴、李金晟、鐘劍波、邱芳暉獲2022年“杭州市最美醫師”稱號。一雙巧手鏤月裁云,一顆仁心懸壺濟世,他們中有近40年如一日視血透室為家,有從醫28年為無數患者成功斷掌再植,有在全省最早開展皮膚鏡臨床診斷工作,還有始終堅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線,與生命同行。
一名黨員,一面旗幟。建院近百年,市一醫院堅持黨建統領,守好“紅色根脈”、篤行“兩個維護”,引領醫院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醫院探索全域黨建,橫向以黨建品牌“黨員會客廳”為載體,與各行各業交流合作;縱向以“黨員工作室”為載體,深入臨床科室、抗疫一線、醫聯體單位、黨建共建單位等,發揮黨員示范引領作用。“黨建+”四大融合創新路徑,更是邁進市屬醫院前列。
“黨建+”助力疫情防控凝聚合力。2020年至今,全院2000余名黨員干部主動請纓奔赴疫情防控一線;800余份請戰書,10余支“黨員先鋒突擊隊”,20余個“黨員先鋒崗”,書寫責任與擔當;共外派130余批次、馳援各地2萬余人次抗擊疫情。時至今日,在海拔4000多米的雪域高原,仍有12名“90后”醫護堅守。
“黨建+”融合雙下沉、學科造峰、攻堅項目彰顯成效。每年“黨員工作室”向24家分院下沉專家1700余名,協助、指導開展200余項新技術新項目;2021年醫院SCI收錄論文數達歷史之最,千萬級科研大項目實現零的突破,2022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創醫院歷史新高;全院35個在職黨支部共開展“攻堅”專題活動百余次,品牌創建率百分百。
三院區發展齊頭并進 百年強院擘畫健康共富同心圓
“你要多多注意控制血糖”“記得每月來復診”“藥一定要按時吃”,今年8月1日,歷時五年建設,市一醫院城北新院區建成試運行,一場為期五天的大型義診同步開啟,3000多個號源免費派送市民。義診現場,專家們的一聲聲叮囑,落在了每一位前來就診的患者心頭。
十年來,市一醫院緊跟健康杭州步伐,依托百年名院優勢,助力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破解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區域分布不均勻問題,讓周邊百姓尋醫問藥不再跑遠路。
城北院區核定床位800張。通過一體化管理,市一醫院集中整合湖濱、城北兩院區學科資源,在城北院區打造胸痛、卒中、創傷“三大中心”。藍圖中的新院區,既要做大做強心腦血管疾病、代謝內分泌疾病、創面修復與再生醫學等學科,更要彰顯老年醫學科在長三角區域品牌影響力,探索全生命周期管理,滿足多元化的健康需求。
醫療資源沉下去,群眾幸福感升起來。未來五年,市一醫院健康共富同心圓像水蕩漣漪一圈圈擴大。隨著今年9月樁機設備進場啟動,位于艮北新區的城東新院區建設工程迎來新進展。2027年,總建筑面積31萬平方米、擁有1200張床位的市一醫院城東新院區將拔地而起。
“新院區將建成醫教研防為一體、學科優勢明顯,集普通外科學科群、消化病學科群、腫瘤學科群、心腦血管及代謝病學科群、血液及罕見病學科群、婦兒學科群、急救創傷學科群等優勢特色學科群的高水平研究型、國際化、現代化、具杭城新地標的三甲綜合性醫院。”新畫卷展開,黃進宇滿懷期待,這項杭州市重點民生工程,不僅提升艮北新城及其周邊區域的醫療水平,輻射錢江新城二期,還將緩解全市醫療衛生資源緊張局面。
數說十年
●2012年至2022年共立項新技術新項目235項,承擔各級各類政府下撥項目1262項;SCI收錄論文和中華醫學會系列期刊發表數共3627篇;以第一單位申請授權的國家發明專利57項,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600余項,軟件著作權100余項;獲省、市科技進步獎52項。
●目前,醫院擁有省醫學重點學科8個,其中2018年新增腫瘤放射治療學、骨外科學、臨床藥學3個省市共建醫學重點學科;浙江省區域專病中心8個;擁有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廳級重點實驗室。2020年3月,成立西湖大學—市一集團聯合研究院,參與省西湖實驗室建設和西湖大學應急醫學研究中心建設,同時承擔市心血管病研究中心、市消化疾病研究所等市級科研平臺建設任務。
●2018年6月,成為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一家非直屬附屬醫院,同時系浙江中醫藥大學第四臨床醫學院。醫院每年培養本科、碩博生數百名,擁有國內一流的智能模擬醫學教育與研究中心,向國際一流的模擬教學平臺邁進。
●2021—2022年引進省“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博士后、臨床高級職稱專家20余名,柔性引進國內外知名專家20名,招聘并入職博士130名,與浙大等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動站聯合完成培養博士后進站17名。(記者 柴悅穎 通訊員 張穎穎)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fjgramen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